已經讀寫作寶典有一段時間,今天開始寫讀書筆記。
今天讀到了第七章“統一性”,接著之前章節的講到的寫作是一種獨立的“自我行為”。其實這種思想與之前我一直所同意的我們雖然生活在社會之中,但也同樣是處處與人有差別的超個體,很多時候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一種“自我行為”。
而后第五章談論“讀者”,我們是為誰而寫的,其實在讀的時候我腦中有閃過之前《好好說話》那個語音節目中有一期你講述的內容的聽眾,或者直接說你的受眾人群是那些人,你的講述就側重哪方面。但是書中下文講到的就趕快把我拉了回來。
這是一個基本問題,也是一個基本的回答:你是在為自己寫作。不要與像誰是你廣大的讀者群。沒有那樣的讀者群——每一位讀者都與眾不同,不要猜想編輯要出版什么樣的東西,或者你認為國人有什么情緒的什么。編輯和讀者并不知道想讀什么,他們是讀了之后才之知道的。不過,他們一直在尋找新東西。
我認為,所謂的“新東西”,就是“自我行為”的自我見解和思想。人們需要新的思潮沖破現在的煩悶和無聊。其實就是回到做自己的問題上,像我剛剛對寫作有所興趣,也沒有讀者期待,也沒有編輯催稿,完全可以是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不在乎外界而保守歸一,讓自己面對自己。
其中也提到了“絕不在寫作中說你平常交談時不習慣說的”,我也較為贊同,畢竟習慣讓人更加的舒服自在,就好比自謙有讀到當你去見一個陌生人時不要穿新買的衣服一樣。但是我很疑惑有時候口語和書面語畢竟有些差異,這種規避感覺有些難。
當然除了“認識你自己”的論調之外,書中也提到了技巧更讓你的個性更好的發揮
我談的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一個是技能,另一個是態度。第一個是掌握確切技能的問題第二個是你如何運用技能表達個性的問題。
這就是所謂保住自己的風格吧。
第六章“詞語”沒有太多想法,但是談論的“音律美”,值得一提,在以前叔叔也給我提出過,以及中國古詩是一個極注重“音律美”的文學體裁,由此對于詞語的應用可見一斑。而文章談到:
假如你的句子都是以同樣慢騰騰的步伐前進,甚至連你自己都發覺這是致命的弱點,但不知如何治愈,那就朗讀出來(我完全憑耳朵寫作,再將自己的作品公布于世之前總是通讀一遍)這樣你會聽到問題出自何處。
同時也要記住:有人在那兒傾聽
第七章,也是進入第二部分“方法”談到統一性。
(1)人稱代詞的統一。(2)時態的統一。(3)預期的統一。
與之對應的在寫作時就應該注意到的問題。
(1)我要以什么身份面對讀者。(記著?信息提供者?普通男人或者女人?)
(2)我要用什么人稱和時態。我要用什么文體?(客觀報道?個人但正式?個人而隨意?)
(3)我對材料采取什么態度。(介入式?疏離式?評判式?反諷式?娛樂式?)
(4)我要寫多少,我要強調的唯一要點是什么?
讀到這里突然感覺被點醒了,覺得以后寫東西時候應該應用一下這些技巧,讓自己的文章更佳嚴謹。
而后作者提到最后兩條最為重要,“龐大的寫作會耗盡你的熱情”。這一點確實深有體會,畢竟曾經寫的好多東西都是虎頭蛇尾是自己能看的到的。(比如現在已經有點厭煩)
到本章最后說到“不要做預設計劃的囚徒,寫作不公為藍圖”。因為在你就算只寫600字的小作文的時候,寫到結尾,可能頭腦在不斷思考中也會迸發別樣的火花,更好的話,就丟掉原本的設計吧。畢竟,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是什么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