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笑曰:“元直欲去,自便去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司馬徽尋常的一句“笑言”,已經料定了此時還蟄伏在隆中的諸葛亮一生。好個“何又”兩字,司馬徽既表達了深深的遺憾又流露不忍無奈之情。他料到了臥龍出山的開始,也看透了龍在天涯的結局。若非早已洞悉蜀漢天下終究是鏡花水月,說什么何苦,惜什么心血呢?既做出了蜀道之難的判斷,又肯定了諸葛亮一旦出山,必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以為三國之中唯有這個戲份不多的水鏡先生真正讀懂了蜀漢,真正讀懂了諸葛亮。
諸葛亮自己呢?是否明白蜀道之難,是否知道此去經年?答案是肯定的。他和水鏡先生都清楚前面是什么?既然如此,以諸葛亮的修為選擇終老山泉是合理的。草廬上掛著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至遠”,明明白白的表明了諸葛亮遇到劉備之前的心跡。然而,他最終選擇隨劉備出山,為興復漢室效犬馬之勞,其動因到底是什么呢?是他內心高貴的士子之心。竊以為“士為知己者死”是有的。從古至今都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士,不會懼怕權威,不會貪圖功名,但一定在意知遇之恩。而待人赤誠,仁義賢德的劉備恰恰就是諸葛亮能心甘情愿為之付終身的人。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盡北方天時,其勢不可擋;孫權君臣一體,眾志成城,獨得東吳險要地利,其心不可攻。劉備此時卻還在為安身立命之所煩惱。諸葛亮卻選擇了這個三無游民,立志為其開疆擴土。諸葛一生唯謹慎,怎么會選擇最艱難,風險最大的一條路呢?曹操雖然也識英雄重英雄,但他根本目的是天下英才為我所用,以達其宏圖霸業。也就是說:曹操稀罕的是你的才,并不在意你的人。對于曹操而言沒有知音,只有能臣,斷不可交心。
諸葛亮要的是君主對他智慧和人格上的深度認同,他要的是君臣一心,君臣一體。這些東西曹操給不了他。孫權雖也性格曠達,但談不上情感熾熱。劉備不同,雖是漢室宗親,但天性至誠。無論是幽州涿郡編草席還是后來在漢中稱帝,劉備自始至終對諸葛亮真誠以待,到死也君臣同陵。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認同和肯定才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只為人為不圖功名的內質,恰恰與劉備的至誠形成了強大的互粘關系。
劉備三顧茅廬是對人才發自內心的渴求,是對賢者發自本心的尊重。他三顧茅廬的行為并無修飾,是真正的思賢若渴。劉備希望招攬大智大德者輔佐自己,更重要的是他打心里尊重德才兼備者。所以,當關張兩位兄弟因屢次拜訪諸葛亮而不見時,早已憤憤不平,頗有受辱之感,劉備卻完全相反。這就是他們最本源的不同。關張性格上只是平凡之心,只對劉備恩義。他們見不得諸葛亮幾次三番的避而不見。他們對不世基業需要不世之材才能成就是沒有概念的。而這恰恰是文不如孔明,武不及關張的劉備的優點。
自董卓篡逆,曹操弄權,劉備經歷的大小征戰已經不少,卻幾無立足之地。武有萬夫不當之勇之關張,機有天下紛爭人心思賢之大勢,唯一缺少的就是經天緯地之才。用劉備自己的話說:“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劉備說的是實話,也是它三顧茅廬時內心的真實寫照。所以他兩見孔明而不遇只會遺憾,只會惆悵何似!
那么,諸葛亮是否故意避而不見呢?即便是也與自視甚高無關。他在等待,他在自我說服和審視。他在求證自己是否要隨劉備走上興復漢室的艱辛征途。因為他知道壯士去兮不復還的道理,也知道自己一旦出山必鞠躬盡瘁,素昧勞心。而劉備是否值得自己這樣做呢?他可以運籌帷幄天下大勢,但他此刻還無法確定劉備的為人和品格。諸葛亮需要一個說服自己出山的理由,這個理由必須是諸葛亮自己給出的,而不是別人告訴他,或者強加于他。
劉備幾次三番的至誠相見及無條件的認可與尊重,終于冰釋了孔明疑慮的心。孔明最后也給出了答案,囑咐家人“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不是強迫,沒有牽強,而是心甘勤愿。劉備對孔明有“呂望之大才,子房之鴻略”的高度認可,雖是源于水鏡先生的“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的點撥,但此時還在隆中的諸葛亮并沒有為劉備打下一寸疆土,卻毫不掩飾地給出了對一個謀臣而言最高的贊譽和肯定。諸葛亮怎能不感動肺腑,銘于五內?“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正好也說明了諸葛亮躊躇滿志,卻非為了功名。只因了劉皇叔那三顧之恩,情感上的洪流不容他拒絕。
誰說自古情深留不住,從來套路得人心?只是一般人情商沒有劉備那么高小情小義而已。諸葛亮既然認定了劉備是值得他將平生所學回報他的人,便也赤誠相待,把三分天下之宏圖偉略在草廬中對劉備和盤托出,以報知音。從此走上了天涯路遠,戎馬疆場,鞠躬盡瘁的漫漫征程。正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微信公眾號:hnbcdyh
相關文章:
鬼谷子的局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孫子兵法一部浩氣長存的史詩
伍子胥不是辦不到而是做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