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很喜歡讀故事的人,這部影片在我眼中看來,是一個講的極好的故事。明明是很普通的考試作弊,卻能講述的高潮迭起,是一個可以一口氣讀完的好故事。
一個好故事,讀完之后,總能帶給我們一些感悟。
家庭、學校和分數(shù)。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關于作弊的故事。
我們暫時放下道德批判,來思考一下,這整件事情是怎么發(fā)生,為什么會走到這一步。
劇中的兩個天才小琳和班克,同樣是單親家庭,家境都不好。
不同的是,小琳的父親是老師,而班克的母親是一家破舊洗衣店的老板。
教育層次的不同,決定了兩個天才主角性格的不同,小琳勇敢、果決,班克膽小、懦弱。
對于學生來說,學校就是一個社會,是外部環(huán)境。
小琳從原來的普通學校,轉學到了貴族學校,突然看到了差距,看到了社會的另一面。
當好友格蕾絲第一次跟她提議,付錢讓小琳幫自己通過考試的時候,小琳肯定是震驚的。
她內(nèi)心除了知道作弊不好之外,一定還在想:“納尼?居然還可以有這種操作?原來我的頭腦還能賺錢?”
自己需要錢,而別人需要成績。她認為這是公平交易,一種等價交換,這么做,應該是對的。
所以,當她想出辦法去具體實施作弊方案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去實施了。
泰國和中國一樣,同樣是應試教育。
在學生時代,學校教育給我們的、灌輸給我們的最大的罪惡,就是考試作弊了。
既是最大的罪惡,為什么還是有人會去作弊?
說實話,小的時候我也作弊過。
害怕權威、害怕比較,害怕老師的責備,同學的鄙視。
如果一個好的分數(shù),可以讓你遠離這些害怕,在家長、同學的面前理直氣壯,你會不要嗎?
不會。
所以,考試的時候,當一個絕佳的作弊機會擺在你面前,想不動心都難。
還有作弊成功之后的感覺,就像偷吃了禁果一樣,有一種莫名的快感,你會覺得自己很行、很牛逼,在這么嚴格的監(jiān)控下做了一件偉大的事。
在學生的眼中,這是一件偉大的事呢。
也難怪劇中的小琳選擇幫好友格蕾絲作弊。
我有頭腦,有成績,權威喜歡我,同學看好我,除了錢,我什么都有。
我為什么不能用我有的東西,跟別人交換我沒有的東西呢?
社會資源就是這樣,誰更需要,拿等價的東西來交換就可以了。
就像學校一樣,交了學費和贊助費,得到像我一樣的天才學生,為學校爭奪榮譽。
我為什么不行?
家庭、學校和自我
班克在劇中一直是懦弱、膽小的形象,但是到了結局,卻黑化了。
跟我一起看電影的同伴很驚訝,然而我在驚訝的同時,又覺得十分正常。
我特別羨慕小琳,覺得她是一個擁有自我的人。
剛轉學的時候,老師問她:你想到我們學校來讀書嗎?
小琳說不想。
老師驚訝了一下,問她為什么。
小琳就用自己天才的頭腦,計算了轉學前和轉學后相差的花費和開銷,并告訴老師。
老師和她父親都呆住了。
我們也呆住了。
我的感覺是:她好牛逼!好厲害!好勇敢!
勇敢地告訴別人,她心里所想。
她在勸說班克加入他們偉大的計劃的時候。
小琳也毫不猶豫地告訴班克,她的渴望和想法,她展現(xiàn)的是完全的自己。
而班克,卻被規(guī)則束縛,沒有釋放自我。
他唯唯諾諾、束手束腳,拒絕了小琳,說這是不對的。
他所想的,完全是外面的世界灌輸給他的想法,而對于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他沒有。
小琳是一個不會被規(guī)則框住的人。
在她的眼中,鋼琴,除了可以用來彈奏之外,指法還可以用作代表ABCD;
全球同一時間考試,誰說的?全世界不同時區(qū),根本就不是同一時間。
一定要兩個人才能完成考試答案的傳輸?不,她一個人也可以,只是方法不對,換一個就行了。
所有的規(guī)則都可以打破,所有的束縛都可以掙脫。
這就是小琳,一個擁有自我的人。
甚至是最后,在被班克威脅之后,她沒有氣憤也沒有崩潰。
而是極力地保存了自我。
是的,我可以是對的,也可以是錯的。
那么,我還是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做,你說什么我都不管。
而班克,作為一個極力隱藏自我的人。
到最后一刻,他覺得自己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才完全地爆發(fā)了出來。
他想要的獎學金,沒有拿到;
他想要通過的考試,沒有去考;
他想要的出國機會,沒有拿到;
甚至到了最后,他被終身禁考,再也沒有出國的機會了。
除了錢,他覺得他什么都沒有了。
他渴望金錢,但是之前一直都被壓抑了,他不敢表達,不敢外露。
直到他認為,一切都失控了。
他的爆發(fā),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結尾,班克對小琳說:“你現(xiàn)在就能掙幾百萬,為什么要到大學畢業(yè)之后,坐在辦公室,掙每個月的幾萬塊呢?!”
我覺得班克說的好有道理哦。
但是小琳沉默了,她沒有回答。
她轉身,離開。
對于層次不同的人,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以解釋的,沒有什么好說的了。
就讓法律來證明一切吧。
小琳的自我,可謂真的是保存到了極致。
我覺得中文特別絕妙,將影片的名字翻譯成“天才槍手”。
到底,誰才是拿槍的人,誰才是需要被槍決的目標呢?
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