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形式邏輯的主要謬誤
第50天,根據構建知識體系的需求,《邏輯思維簡易入門》這本書在看完第三部分后結束。
這本書是由兩個哲學教授寫成,論通俗普適性,幾乎為零。并不是一本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入門和實踐的好書。
本書主要介紹了形式邏輯的兩種主要形式:歸納論證和演繹論證;以及非形式邏輯的20鐘謬誤。
根據《學會提問》我想全面構建一個日常溝通中謬誤的甄別和巧妙運用(如何避免別人的坑和如何給別人挖坑)的知識體系,因此,這本書我只選用第三部分:非形式謬誤,即上面提到的20種謬誤,填充到我的謬誤庫里來。
我用非常絮叨的方式打完這20個謬誤的卡(稻草人謬誤在寬容原則一卡里已經說過,這里略掉),一方面是為了偷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窮盡的闡釋每一個謬誤。
批判性思維讀到這里,基本可以開始進行演示日的準備了,可見構建一個小的知識體系,30天都夠了,而一年有12個30天,如果小的知識體系都是圍繞同一個主題,彼時我們就會有一顆擁有12個枝椏的繁茂的大樹了。
今天讀一本梁漱溟的訪談,說到梁先生即是佛家又是儒家,即認同馬列思想又贊許基督教,是一個融合百家之長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
書里同時這樣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先秦諸子雖然路線不同,但他們都共享一個宇宙觀,認為宇宙是一體而有機的,天地間的每一個成分與其他成分互相關聯。
我想,這就是我們要構建知識體系的初衷,我們從卷帙浩繁的圖書里抽筋扒骨,去蕪存菁,就是為了尋找一定領域內知識存在及運用的基本規律。再以基本規律為出發點,推導及預測更多其他未知的領域。
古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大約閱讀也是如此,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不執著于一木一石,才能概覽全貌,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