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著手機PDF格式的書做筆記,掏出包內的兩本筆記本,赫然發現,竟然都是寫了一半的筆記本,發現這個事兒,我立馬胡思亂想的陷入了默然。
自從參加工作以來還真的沒有好好做過筆記。讀書做筆記是屬于精讀的范疇,但是當下信息量爆炸的時候,誰也沒有精讀的心思,使得做筆記的行為好像只在學生群體中流行。如蘇東坡所言的那種“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的讀書狀態好像也只是一種讀書精讀的最佳范本存在于詩詞之中。當下我們的閱讀方式更多的是“標題黨”式的,看看標題,粗粗的瀏覽一下文中內容,全然不知道文中說了個啥,別人一問,大張嘴,“這個····大概就是···這么這么個事兒!”
如上所言,筆記是學生時代的產物,尤其是高中時候更是上課就是打筆記的節奏。高三有一個政治老師,就叫他某某吧。某某上政治課,最大的特點是愛口授筆記,然后讓講臺下的學生們奮筆疾書。敢問他的口授筆記的依據來自何處?來自于參考答案。那為什么不給學生直接提供參考答案呢?某某美其名曰,“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腦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某某在講臺上念著標準答案,我們在講臺下像是耕田的老黃牛一樣喘著粗氣緊張萬分的跟著某某的口授節奏。時不時有同學喊,“跟不上了,老師,慢點!”,“慢些嘛,寫的我手都疼!”···政治老師也是有脾氣的,一旦這樣“造反”式的喊聲太多了,他就會一摔書本大罵一通。人家心情好了,還會奔下講臺,直接在喊慢一些的學生頭上一頓暴栗,隨著手上下敲暴栗的節奏,嘴上還說著,“叫你喊,叫你喊···你記不下,只能說明你不夠專心!別人記得下,就你記不下!”。好了,那位同學被暴栗一頓收拾后,基本上沒人喊“慢些”的話了。經過一段訓練,竟然出現在了有“速記”能力的奇葩!還緊跟著某某老師只喊,“下面呢?···還有呢?···再?”。
全班同學都得承認,其實那時候上課打的筆記,過了兩天自己都不認識寫的是啥!但這樣,那時候還是不斷地在打筆記,不斷地在抄筆記。
所謂筆記到底有什么用?我曾經也考慮過這個問題!
筆記可以分為課堂筆記和讀書筆記。課堂筆記是用來記錄老師講授中的精髓想法、高妙言論以及整個課堂的授課脈絡。大學的時候老師看見同學們有些時候光記了筆記,對講授的實際內容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因此常常意味深長的說,“筆記誠可貴,聽講價更高啊同學們!可不能聽完課了,記了兩張筆記,卻沒聽下任何內容。”讀書筆記則是用來梳理書本編寫脈絡,記錄各章節的精彩部分。讀書筆記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便于以后復習,讓復習更加高效,在單位時間內獲取最大的知識量。大學時候沒少看閑書,也做了不少得讀書筆記,一個筆記本接一個筆記本。結果,做完筆記讀完書,卻至今沒有復習當時看的那些書。實在是罪過!
參加工作,為了各種事情分了神,精力也沒有讀書時候那么充足。欲望很多,能力很小,事情繁多,時間有限,鬧到最后都是一本本打了一半的筆記本。翻開這本是《劉伯溫》的小說讀書筆記,瀏覽那本是網絡課程的PPT筆記,打開又一本卻是《美的歷程》的讀書筆記,本本都是一半。
每每打開這些筆記本總讓人有點羞愧難當的感覺,說明那些該干的事兒總是擱淺在了半路上,也說明自己的執行力差的不是一般。
反省之下,愧對筆記本的一番雪白橫格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