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1)
前些天,我給一本名為「學習之道」的書寫了書評,順便做了個小活動。
繼續有關學習的話題,就有了這篇文章。不過,這篇文章可不是什么營養豐富的雞湯,而是煮著毒蘑菇的毒雞湯——我要說說有關「讀書學習」的壞話。
在正式烹煮毒雞湯前,我想先分享我一個哥們的「讀書學習」的故事。
這個哥們,我們且稱之為小B。
小B畢業工作有些年頭了,一直處于不上不下的狀態。他心氣比較高,努力想成為一個牛人,即成為牛B。在如今知識經濟、終身學習等氛圍甚囂塵上的時代,小B為了自我提升,花了很多錢和精力在讀書學習上。
得到APP去年推出了很多付費內容,小B基本上花錢訂閱了全部;喜馬拉雅上有很多收費音頻,他也把感興趣的全部買下來;一些社群組織有線上線下的培訓,只要他覺得對他有幫助,他統統參與。
一年多來,小B一直都處于忙碌的讀書學習中。只要有點時間,他肯定是在學點什么東西。早上起來,看一些訂閱的文章;上班路上以及工作間隙,聽一些購買的音頻;甚至在工作時,也會戴著耳機,順便聽個什么講座。
這樣的學習態度、學習熱情以及為學習所付出的努力,終于給小B帶來巨大回報:跟人討論個花邊新聞,已然能夠說的論據充分、頭頭是道,還動輒隨口引用馬云、馬化騰等各界名人的名言警句;此外,他工作學習的自我感覺更好了,每天都過的忙綠而充實。
但是,也有個巨大問題困擾著小B,那就是這一年多來他的工作并沒有起色。跟他同級別的一同事,人平常并不怎么讀書學習,但是繼續考評下來,人的工作做的更好,眼看著要先于小B被提拔。
小B就不明白了:自己這么努力地讀書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為啥自己沒有在工作生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報呢?
看看小B的經歷,是不是跟熱愛讀書學習的「你」很像呢?果真如此的話,我大概知道你和小B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
<br />
(2)
我前些年得了一種不治之癥。
這些年,這病癥稍有緩解,但我想這輩子也沒有辦法完全治愈了。
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樣,都得了這種不治之癥。雖然這病癥在平常時候不會傷我們一分一毫,但每每在病發之后,也著實讓人痛苦萬分——內心的痛苦。
這種不治之癥就是拖延癥。
有病嘛,就會有藥。很多「醫生」為拖延絕癥研發了很多療法,開出了很多藥方。
不同療法,醫治不同病癥;不同藥方,也各有不同療效。其中一款經典療法,就是所謂的「結構化拖延」。
什么是結構化拖延呢?
此療法認為,即使是拖延癥重癥患者,在病發時,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做;他會做其他一些不重要、不困難的事,來拖延時間以避免做那些重要的、困難的事。
結構化拖延,利用拖延癥病人的這種心理,安排一些有意義的、不那么重要、不那么困難的事,讓人在拖延時去做。
如此,雖沒能解決對最重要、最困難事情的拖延問題,但也替代性地做了很多不那么重要、不那么困難的事,總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得多,從而緩解了拖延癥癥狀。
然而,此種療法的關鍵在于「有策略」的運用結構化拖延,也就是能夠理性地、策略性地運用這種療法。問題是,拖延癥病發時,我們太難保持理性,也無法策略性地運用既定的方法。
我之前處于拖延癥重癥期時,表現就是如此。一旦自己拖延病發,當下那個必須要做的、重要且困難的事情,理性上我明知道應該去做,可心里無論如何就是不想做;我自己實現安排好的、替代性的次重要、不那么困難的事情,也許會做一些,多數的情況下,也不愿去做;繼續的尋找替代性的更不重要、更不困難的事情……最后,往往用休閑娛樂來打發該做正事的時間。
患上拖延癥的人,都有一項絕技——總能給自己找到非常合理的借口,讓自己逃避做當下該做的事情。當然,在病癥緩解之后,拖延癥患者也會后悔萬分,發誓以后再也不找借口、再也不拖延。等到下一次病發時,之前的誓言早被新的合理借口給打破了。
沒辦法!拖延癥,依然還是一款無藥可治的絕癥,也許也很適合你。
<br />
(3)
有沒有覺得,在拖延癥情境下,找借口、找替代品,有點像是吸毒者的毒癮一般?我覺得很像。
吸毒,是用毒品帶來的快感,來逃避真實的世界;找借口、找替代品,是用借口或替代品,來逃避本該要做的事情。
在當下知識經濟社會中,一個新詞浮出水面——「知識鴉片」。這個詞匯所描述的,就是類似小B這樣的所謂熱衷于讀書學習的情景。
想象一下,小B歪躺在床上,手里拿著手機,打開了一篇訂閱文章,正心曠神怡的閱讀著,吸收著其中的知識精華,臉上浮現出一幅心滿意足、神清氣爽的表情。這畫面,跟清末時期的癮君子抽大煙的畫面,是不是十分相像?
話說回來,小B真的熱衷于讀書學習么?也許未必!他也許只是通過看起來非常上進的讀書學習,來逃避他所要面對的要耗費很大精力、承擔很大壓力才能做好的事情。
只通過看看圖書文章、聽聽音頻、參加線上線下培訓等方式去學習知識,沒有什么考核壓力,沒啥懲罰后果,這真是很輕松的事。這樣的場景下,人們會愿意學習;若換成學校場景,我們會看到人們卻不愿學習。場景不同、壓力不同,人們的意愿也就不同了。
而面對工作時,工作中的難題不得不去面對、不得不去解決。工作做不好,直接影響自己的生計和前途。這壓力可就大了,大到如果我們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的話,我們就會想要逃離。
如同拖延癥患者一樣,要逃離就要找個合理的借口。于是,讀書學習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一個非常非常合理且冠冕堂皇的借口——這就是「知識鴉片」。
<br />
(4)
這兩年,「斜杠青年」這一概念非常火熱。
有段時間里,在各大媒體網站、內容創作平臺,有關「斜杠青年」的文章滿天飛,太多太多的人追逐著這么一個概念,努力著成為「斜杠青年」中的一員。
所謂「斜杠青年」,是指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這些人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會用斜杠來區分自己的職業或身份,例如彭六,程序員/作家/網紅。
上面定義中的描述,顯得非常高大上。剝開畫皮看妖怪,換句話說,「斜杠青年」本質上是在主業之外,還從事很多其他兼職的「斜杠」事情,甚至會在斜杠事情上花費更多時間。
不可否認,有些人通過斜杠式的工作生活方式,找到了自己更喜歡的事情,并轉而從事該事情,繼而以此為主業。
但追逐「斜杠青年」的多數人,表面上看起來是斜杠,實際并沒能真正做到多元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反而因為多個斜杠,弄的自己不但主業沒做好,斜杠的每件事情都沒有做好,得不償失。
因此,在嘗試「斜杠青年」的工作生活方式時,你需要認真地問自己一個問題:自己折騰的每一個斜杠,意義何在?
自己是認真的分析并策劃了每一個斜杠事情,并清楚要實現的目標以及實現的路線?還是僅僅一時頭腦發熱,隨大流的就斜杠起來?亦或者自己是在用不重要的、相對更輕松的斜杠事情,來逃離重要的、難度較大的本職工作?
你需要把這些問題想清楚。若是理性地、策略性地選擇做斜杠青年,這是很好的選擇。若是隨波逐流,或對當下工作生活的逃避,那么所謂的「斜杠」只能是自己給自己的島國愛情動作片,看著聊以自慰,結果跎蹉歲月,浪費大好青春和精力。而這眾多斜杠,也是一簇簇的「鴉片」了。
不管什么時代,人一輩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想要同時把很多斜杠的事情都做好,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br />
(5)
羅胖等一撥知識流氓,不負責任地把人們學習的欲望給撩撥起來。人們突然間,就變得非常的熱愛學習。
熱愛學習,這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問題是人們是真的愛學習,還是中了「學習鴉片」的毒?
很多人所謂的讀書學習,只是純粹的為了讀書而讀書,為了學習而學習,只是「看起來」上進而已。他們只是聽聽知識講座,發表一下評論,或者跟人炫耀一下自己知道的更多,感受一下擁有知識的快感,僅此而已。
這樣的讀書學習,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學習,而是一種形式上看起來很「追求上進」的休閑娛樂而已。這種休閑娛樂,非常具有欺騙性,能夠讓人欲仙欲死,錯誤的認為:自己聽了、學了所謂的知識,就算是掌握了這些知識,自己未來就能夠做到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實際上,只通過這種層面的讀書學習,并不能讓人進步和提升,人們多數還是原地踏步而已。
事實上,這樣的讀書學習,只是被人們拿來作為借口,以逃避原本該要做的事情。例如很多人用讀書學習,來逃避本該面對的現實工作生活的壓力,逃離當下的囧境,讓自我感覺好一些。讀書學習,成為了逃避的一種手段。
那些兜售「知識鴉片」的人,他們自己也很清楚:他們賣的這些東西,未必真的能帶給購買者什么真實有用的東西,但只要能夠讓購買者感覺有價值、感覺積極上進、看起來比別人更有知識、看起來擁有了跟人顯擺的談資,甚至有鄙視別人不學無術的資本……一句話,能讓購買者有高潮一般的爽,購買者們就會買單;這些兜售「知識鴉片」的人,就能夠賺的鍋滿盆盈——毒品,在任何時代,都是暴利的產品。
當然,那些兜售「知識鴉片」的人也會說:反正也都是浪費時間,與其浪費時間在其他事情上面,不如花時間在學習上面,因為學習總沒有什么壞處。
這話本不錯。可是,學一堆對當前主業沒有什么幫助的知識,即使從長遠考慮也未必有用的知識,學來做什么用呢?用不起來的東西,人們很難真正的把握到其精髓。
一個人的時間有限,沒有什么用處的學習,即便沒有什么壞處,但也不會帶來什么好處。人們浪費了時間,承擔了極高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真正的學習,學到一個知識點,要去驗證,要去應用,這其實要很耗功夫的,其體驗也不會那么輕松愉快,畢竟要把知識轉化成真正有用的技能需要刻意聯系,而練習本來就未必是很舒服的事情。但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
到這里,不妨捫心自問:你的讀書學習,是真的在學習么?還是中了「知識鴉片」的毒,在用所謂的讀書學習來逃避本該面對的現實呢?
好好的給自己一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