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百世可知(《論語》學習)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世:三十年為一世。雖百世可知也,孔老夫子一語成讖,中國歷史三百年一輪回。

禹傳位于自己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德禮治國濫觴于夏。

商承于夏,而周又承于商。到了周朝,周公制禮作樂,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德禮治國達到了頂峰。同時政刑治國卻在這個朝代開始有了苗頭,周朝有維護禮樂的樂官,亦有了操持行政的史官。

至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周朝名存實亡。至戰國時的秦,商鞅變法,擯棄禮樂,推行行政刑法,直至始皇帝焚書坑儒。雖百世,終是未能可知也!

如果說家庭是禮德治國的根基,由家庭、家族、世家、封地、諸侯國直至天子天下,家天下又天下一家。

那么政刑治國的根本就是高效集權。禮德主和諧重公利(義),政刑講效率重利益。德禮主張上下有別,家庭為上,政刑要擯棄家庭公利,強調人與人基本平等。

商鞅變法要求家有兩男丁必分家,強行推行小家庭化。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消減家族封國勢力。去家庭化,就是去禮棄德。

以高效行政推動社會快速發展,而以苛刑來維護社會穩定,保障行政手段的有效推行。其目標是發展強國平定統一天下。而禮德治國的最終目標只是平天下,是太平和諧天下。

秦國以高效行政,嚴苛重刑治國,最后一統中國。嬴政封始皇帝,焚書坑儒。從東周春秋禮崩樂壞,到始皇帝焚書坑儒,禮樂決絕。百世而未可知也!

禮德治國真的從此退出歷史舞臺?這個,還真沒有!去家庭化,一直貫穿于中國歷史的全部。

朝代變遷,國家制度有所損益,但終不是前正后反的全盤否定擯棄,前后自有關聯,變遷中自有延續。——雖百世,可知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