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穎:
不打不罵的教育可以做到嗎?
我理解的教育的兩個關鍵詞:用心和隨緣
我從小關于挺胸抬頭的故事,知道需要這樣但是往往做不到啊。有次我去買燈泡,售貨員告訴我需要眼睛好不在燈泡,而是需要運動,需要看書時間少一點,看書效率高一點。同時注意飲食,否則也會影響自己的眼睛。
等我有了女兒,我才發現偶遇的那個售貨員是我的貴人。飲食粗細搭配通過研究就解決了,幸運的是女兒喜歡跳舞。醫生說飯后十分鐘不能看書,每兩個小時看書休息十分鐘,遠眺。但是孩子做不到,因此還跟女兒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矛盾。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遇到了意大利的安東利亞合唱團,我帶她去觀摩了合唱團的在中國的迎新節目。她深深的喜歡上了。
這個合唱團的特點是孩子在上面唱歌非常自在,他們不停的抖動,有的時候甚至抖到了臺下。
楚丹丹(正面管教講師,孩子11歲)
鼓勵在家庭教育中的運用
幫助孩子尋找生命價值,是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缺少的一門課。當你在學校得到榮譽,當你遭遇挫敗時你的父母會說什么?而你呢,如今稱為父母,你是怎么做的?
阿城和劉老師的對話中,劉老師沒有給她說什么,只是對他提問并且給他提供了兩本書。讓他自己去追尋生命的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是孩子的劉老師。
我家里的故事——
一年級:
孩子:媽媽我有一個夢想是周游世界。
我拿了筆紙給了一起寫下了環游世界需要具備的條件。我們去買了拉桿箱,去辦了護照,去了新加坡開啟了第一站的環游。
二年級:
孩子:媽媽我的夢想是成為數學家。
我給了他一個ipad讓他探究如何成為數學家。孩子通過探究發現了,很多跟數學家相關的故事和知識。
孩子天生是喜歡學習的,如果保持內驅力一直在的話,需要學習能力和方法來維持。
舉例:孩子參加夏令營攀巖成功,他總結了自己對巖壁的發現和攀登的思考,我鼓勵他跟其他人分享成功的經驗。
總結:鼓勵是一種稀缺的資源。有的時候手勢態度都是鼓勵,最好的鼓勵是言傳身教。
常明(學習書法,4歲孩子)
兩天時間讀完《幸福》第一次當眾分享讀后感。
1、孩子的成長是一場馬拉松,家長不要焦慮,對某些暫時的事情要階段性的忽視。
孩子小時候有濕疹,對孩子和我們都是一種折磨。我們曾經以為會伴隨她很久,結果到了3歲就好了。她是個膽小的女孩,我們擔心她以后有社交障礙。我一口氣買了100堂的教育方面的課,我還建了一個小區的群,輪流到玩。她沒有上過托班,我擔心她不適應幼兒園生活。
沒想到她兩天就全部適應了。
2、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幸福感
有一年我生病了,這一段時間看書聚友喝茶度過。我們一直在尋找的不就是一種內心的平和嗎?
回想兒時的記憶,都是跟自然和親情有關的,騎在爸爸脖子上,跟媽媽去看花燈,跟著一只鵝,把它下的一個蛋帶回家給媽媽
3、父母對孩子最好的付出是做好自己。
控制情緒,不斷閱讀,成長自己。在智能時代怎么培養我們的孩子?生存的教育而不是知識的積累,是快樂的能力。
賴永婷:獲得幸福感的小技巧
1、我的幸福觀
幸福跟金錢不能劃等號
幸福跟健康的身體無等號
幸福不等于快樂(有的時候痛苦的的時候卻是幸福的比如,健身)
我認為的幸福是保持內心的平靜。
2、幸福的小途徑
靜坐(任想法流動,保持呼吸,心平氣和)
服務(十天時間去做義工,服務七十多個人,不考慮me,而考慮“我們”)
3、對孩子的影響
用內心的平靜去影響孩子。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閻寧:
1、言傳身教: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父母的言傳身教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父母對教育本質有一個正確的理解,也需要很深遠的看見。
我希望兒子小核桃愛讀書,我們一起去書店,一起讀書,很欣慰孩子由此也喜歡上了讀書,睡前聽故事,要我們編故事。最近他有質的變化自己慢慢獨自看是看書了。
不說臟話,控制看手機的時間等等。
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先成為怎么樣的人。
2、興趣:一個人當他知道自己的喜好,才能去發展他的興趣,由此找到自己的事業和發展方向。
讓孩子去嘗試不同的領域,小核桃生病后想做醫生,理發后學習理發,按摩師,廚師等等。每一個想法都得到全家人的配合,給他們空間和時間去發展自己。
孩子想要的幸福,在早期的時候言傳身教,等他慢慢大起來給他時空去成就自己。
韓炯:自然反饋
讀書分享無關職業興趣愛好,只跟分享本身有關。
1、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是什么?
對孩子的期待就是沒有期待。更不會要求他成為某某成功人士的第二。尋找孩子的天賦,是父母的職責。不用是非觀去衡量孩子的天賦。世界上第一個魔術師是小偷,五十年代一個足球巨星是一個小兒麻痹者。
發現天賦的前提是陪伴。九成的空巢者也是不陪伴孩子者。
自己的學習習慣是好的,孩子的習慣放不到哪里去。跟孩子相處不要當老師,要當同學。
不去判斷孩子的好壞。周公,王莽謙卑未篡位時。
關于孩子讀書,我個人不喜歡道德論的書籍,為什么中國沒有思想家?中國文化中,一開始就是《弟子規》,從地理和歷史中感受感受時空。
史乾
所有的犯罪心理學最后都歸因到早期教育的問題。
性格形成的的關鍵期0到12歲。
性格的定型期12到18歲。
孔晏(大學教師,美國兩年訪問學者)
有趣的校園生活——老師特別的打扮是“當我100歲”時的打扮。里面有關于100的相關學科的課程。
豐富的圖書館活動——不是高高在上的,特別好玩的。
尊重
1、不訓斥的教育。
當學生插嘴時,老師問:你剛才在你好朋友發言時插話了,是不是很不禮貌呢?
2、盡可能少說no
3、選擇的自由
只有自由快樂的靈魂才更具有創造力,才能讓自己也更讓別人幸福。
討論環節
鐘堅:
爸爸想帶孩子去運動,但是女兒不去,怎么辦?
1、強制的開始。
孩子不像成年人,能在運動中找到特別的快感。他們成長的本身就會分泌很多生長激素。帶女兒去羽毛球一開始她是排斥的,帶她去了兩次后,她慢慢喜歡了。
2、家長軟性的影響。
如果一味的強制她也不行,滑雪事件摔跤了就不想滑了。我自己去滑雪滑了三跤,回去時將視屏給她看。還給她將同齡人學習中遇挫的故事。
3、游戲力
社會發展速度很快,影響孩子的很多東西,但凡是對身心發展有益的東西都是長反饋機制的。比如讀書。不像我們小時候的游戲,在游戲中就鍛煉了身體。但是孩子面對的是游戲,這些是短反饋的。我現在把游戲作為獎勵。
把任務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比如把兩個小時的數學作業切割成幾個小部分,因為積極作業剩下的時間用來自己安排獎勵自己。這個對家長的操作很有要求,比如兒子在被百家姓知識的過程中,外婆提醒幾次,每次都被孩子拒絕,但是后面惹毛了不背了。后來我拿出兩個硬幣,讓他隨著節奏用你問我答的方式完成了作業。
有沒有堅決不讓孩子玩游戲的?
自然反饋。我小時候也經歷過媽媽讓我做什么后來我做出“我喜歡”的模樣,讓她不要煩我?!读羷Α分胁筷牭淖鲬鹱黠L來源于第一屆領導人。
家里的家風的形成,能形成深遠的影響力。
家里看書,外面看到游戲場合就迎上去,玩游戲,說游戲已經成為社交貨幣。怎么辦?
因為好奇迎上去沒關系,只要不成癮。
舉例:侄兒從小愛玩游戲,后面成為游戲的首席設計師。游戲就是他的天賦。英國的一個勵志當環衛工人的人最后發明設計了很好的環衛系統,申通等快遞員據調查從小勵志當快遞員。
討論分享
第二組(于丹)
為什么筆不給我,紙給我呢?
對于規則。
我們小組的都打過孩子,打罵有用嗎?對于當時是有用的,但是實際沒用。
規則定制了不能改。比如吃飯可以有周內和周末的兩個規則。讓他們有一定的自由度。有些規則不涉及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讓她去試錯。比如孩子不坐安全座椅的時候,在一個相對安全的路段,讓她撞撞頭。然她在嘗試的過程中,權衡利弊。
對于興趣。
第三組(劉遠君)
運動有好處,不能強制性的去推她,家長要有些心機和方法。
關于游戲,堵不如疏導。對于學習和教育中,家長要有游戲力的精神和方法。
第四組()
1、對待孩子的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當情緒上來的時候,靜止心態兩到三分鐘。
2、給孩子空間,尋找自己定位
3、家長要不斷學習
4、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帶洗手液還是肥皂?
第五組(張燦)
1、不打不罵的教育可以嗎?不打不罵不是不教育。孩子做的不對的時候要說“不”。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
所有的情緒都是沒有問題的,錯的是對待情緒的態度和方式。我們要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2、心理。很多孩子有問題是源于孩子眼界比較窄沒有自己的內在和心靈。擴大眼界的方法是閱讀和社交。
第六組
焦慮
孩子的不同階段焦慮的點也不一樣。我們孩子三歲,便秘一年了。我自己是醫生,把全世界關于便秘的文獻全部看完了,但是她最終好了不是依靠醫學。在這個過程中,換了一種方式,多些正面的鼓勵,放松要求,耐心引導。每天晚上一個半小時蹲在廁所守著她大便。
很多家長認為這些都是小case。等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