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深圳一個月,我最深愛的姑娘離開了我

我最心愛的姑娘離開了我

2月,我的第一個助理離開了我,去了BetterMe大本營實習。
我曾經希望她能成為彭小六團隊的CEO,我負責內容,小琦負責商務,她負責帶其他伙伴進行運營。
她去BetterMe,我覺得是最合適的決定,只是很難受而已。
現在我的公眾號調整到周更,以至于之前答應的好幾位好朋友的課程幫推,也只能抱歉沒有兌現。
既然做不好所有的事情,那就先放棄。
</br>

我每天睡5個小時,結果反而胖了

我現在每天的每天節奏是這樣的

  • 5:30-6:00 起床\給秋秋醬換貓糧\鏟屎
  • 6:00-7:30 早讀會
  • 7:30-8:00 閱讀時間
  • 8:00-8:30 淋浴\衣裝
  • 8:30-9:00 步行上班

然后就是工作到晚上10點或者11點下班,不用打卡,但團隊協作的節奏很快,很多idea都是當天就開始實施,習慣了三線城市的慢悠悠,我有一種被碾著跑的感覺。

  • 晚上10點前下班就走路回家,10點后下班就打車
  • 到家準備第二天早讀的內容,花費30分鐘
  • 配秋秋醬玩,洗漱,到床上一般都是12點以后

這就是在深圳的節奏,這兩個月一直都在適應這種節奏。
經過了一段時間散漫的自由職業狀態,我回到了規律的工作節奏。
睡眠不足是一個問題,所以中午會有兩個小時吃飯和午休時間,我買了個折疊床,可以睡30分鐘。
另外超過30分鐘的出行,我都會選擇打車,這樣我就可以補一下睡眠。
日子過得雖然緊巴巴,身體很累,但是雞血很滿。

每天領帶一扎,和團隊的姑娘投入到水深火熱的課程實施中。


2月我在做什么

二月我嘗試做了一個早讀會。
最初的目的是逼自己早起,于是把自己讀過的一些好書每天早上花半個小時,一章一章的解讀給大家聽。
如果按照時間成本來核算,這個投入和產出很不成正比。
我的單個課時時間最小成本是3000,而一節早讀最少需要消耗我2小時(60分鐘備課+30分鐘語音直播+30分鐘互動)。
400人每天1塊錢,扣除平臺分走的一半,兩小時的收入是200塊錢。

值嗎?
我自我反思這件事情,覺得值。
判斷一件事情值不得做,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就是看它的“半衰期”是不是很長,也就是這件事給我的影響是不是很長久。
第一,早讀會讓我堅持每天必須早起,所以必須形成規律的生活才可能長期做下去;
第二,一周一本書,一本書分成七次拆解,要講結構,重點,難點圖示化給大家看,結合自己的例子說給大家聽,這種知識的萃取,吸收,呈現融會貫通。
第三,雖然閱讀這件事情一件有眾多大咖在講,而且行動派也有著非常專業的國際化版權課PhotoReading ,但“早讀”這個品類還沒有什么知名的個人品牌;如果現在開始積累,干上一年,就會有很多衍生。
第四,閱讀這個領域只會有合作,不太會有競爭,因為大家都是在汪洋大海里孤獨的打魚人。

那就干吧!
雖然錢不會太多,但第一階段做到1000人我是很有信心的。
價格逐步上調,你看,只要投入心力,利用好平臺的資源,將自己的產品做好,在早讀這件事情上一年收入幾十萬還是有可能的。
這個錢,做深圳,租房,吃飯,養貓,足夠了。

從臺前到幕后,五年后再成名

今天看了虎嗅的@伯通的專欄《知識變現自學手冊:從入門到放棄》,他提到知識變現的窗口期只為兩種人真正開放——
一是老天賞飯且入對了行的KOL,能夠源源不斷的將認知優勢和影響力變現,代表人物:木子美、京虎子、北京大土豆、花榮、葛巾等。
二是擁有結構化知識體系且愿意專職從事知識產品創作的垂直領域專業人士,能夠提供標準化服務并賺取稅后收入,代表人物:薛兆豐、劉潤、熊太行等。



我屬于上面兩種人嗎?
我期望能成為第二種人,一個程序員真的能成為一個有能力把知識轉化為產品的知識產品家嗎?
我不知道,因為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