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鄉音鄉情
故地故人故事
震話不黃
鄉情,一根剪不斷的線
愛情,一杯品不夠的酒
親情,一泓流不盡的泉
友情,一道抹不去的景
23
水井·水缸·水桶
我家的這間破舊房屋里,建有一個地下工程,就在灶頭前方、距正門口一米開外,緊靠著東外墻。沒錯,就是水井。對遠離小河浜的我家而言,家里能有口井不要太方便哦。淘米呀、洗菜啦、洗衣服啊,就都能夠在家里搞定了。
那時,打口水井可不是件小事,都要由生產隊統一安排幾個有打井經驗、能吃能做的男勞力,組成施工隊一家一家挖過去。好在生產隊里給足了我家面子,我家的水井打得比較靠前,是在那個剛時興打水井的年頭的春節里就開挖的,也就從早到晚一個整天的工夫。
——“能吃能做”發音“能丘能組”,叫“吃得做得”發音“丘得組得”。
——“男勞力”發音“餒勞烈”。
水井自下到上都由紅色的“八五磚”按圓圈形狀,手工一行一行、一層一層砌成。磚與磚之間,用事先攪拌好的水泥漿粘接,并從井的中部開始向地面層層縮小包圍圈。露在地面之上的井圈,看上去小小的,感覺打下的水井不怎么大,不知夠不夠用。實際上呢,地面以下的水井內部,猶如一只中段圓鼓鼓、超大型的直筒花瓶,空間還是相當寬敞、可觀的,應付一大家子的日常用水綽綽有余。
——“八五磚”:一種建筑用磚,整體暗紅色。因硬度是標準磚的85%而得名,尺寸大致為長216毫米、寬105毫米、厚43毫米,適用范圍廣,像打水井、砌灶臺、建水池等小型工程都會用到它。另有一種建筑用磚叫“九五磚”,也是暗紅色的,屬于標準磚,比“八五磚”更大更厚更重,尺寸一般為長240毫米、寬115毫米、厚53毫米,單塊重量約五斤。
——“一行一行”叫“一跶一跶”發音“噎跶噎跶”。
——“一層一層”叫“一壁一壁”發音“噎壁噎壁”。
——“蘿卜”發音“牢苞”:當地原住民用它專指白蘿卜。像紅顏色、細長的胡蘿卜就直接叫“紅蘿卜”發音“紅牢苞”。
——“綽綽有余”叫“捯依碼思”、“歇嫩”等。
水井地下部分的外圍直接緊挨著地下土,不用涂抹水泥漿,整個水井地面以下的內側同樣不需要涂水泥漿。這都是為了方便地下水能自然的過濾、滲透到水井里面。
冒出地面的井圈,享受到的待遇就不同了。內外全部用水泥漿涂抹覆蓋,還打磨得既規整又光滑,透著一股俊美的硬朗,一看就是個形象工程,呵呵。
我家的井圈外側面,有我父親用鐵釘在水泥漿未干時的親筆題字,“喝水不忘挖井人”。父親自成一體的行楷,工整流暢中透著飄逸,橫平豎直間不乏圓潤,很是耐看。鄰里、客人一進家門,便能聚焦此物,還會招來陣陣贊美,“你家的井,好看得沒話講!”
——“鐵釘”叫“洋釘”。某種程度上道出了曾經一窮二白的祖國的民族工業的落后,就連最普通的鐵釘都得依靠外國進口,唉,不堪回首啊。好在這樣的屈辱歷史已一去不復返了。
——“好看”發音“好窺”,叫“贊”、“趣”等。
——“沒話講”發音“么愛我綱”,叫“別去說它”發音“熬起我伊”:好得沒話講、美得不可方物。
井圈頂部放上由純水泥澆鑄的圓形井蓋,比水井外口稍大一些,四五公分厚。挺沉的,移動很不方便,但安全系數也高。也有用廢了的鐵鍋反扣的,也很沉。怕就怕哪個不長眼的小家伙趁大人不注意,好奇的移開井蓋。假如一不小心掉下去,那就“阿媽呀”,再怎么后悔都來不及了。
——“厚”叫“厚薄”:厚度。
——“鐵鍋”叫“鐵鍋子”發音“鐵窩子”:生鐵制成的鍋。那時的新場農村,“鐵鍋”主要指的就是土灶頭上安放的大鍋、小鍋。名稱上說是“鐵”的,應該都是生鐵制品。這種鍋被灶膛里柴火燒久了,底部就會產生厚厚的灰垢,會影響熱度的傳播,燒飯菜開水的時間就會拉長,自然也要多消耗柴火。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家里大人總要把鍋子從灶面揭起,拿到室外的角落或風口里,用盛飯菜的長柄鏟子一下一下的鏟除這些灰黑色的焦碳、灰沫,發出的“咯咯”聲響有點瘆人哦。這鐵鍋,在過去的農家也算是一個寶貝,除了“吃飯”用,太舊了甚至破了的,也舍不得扔掉,留著能派大用場,如中間穿根鉛絲倒過來,當鍋蓋、井蓋、水缸蓋使用;又如給豬、狗當食盆;再不濟,就在里面放些土,種上小蔥根、大蒜頭啥的,平時菜里的蔥花、大蒜葉算是有著落了。在那會兒,如此的“廢物”再利用在農村不要太多哦。就這么說吧,幾乎所有農家的大人生活“詞典”里,根本就不存在“扔掉”這個詞的。
——“不長眼”發音“勿漲眼”,叫“不生眼睛”發音“勿桑眼睛”、“眼睛瞎嗒嗒”發音“眼睛哈嗒嗒”:熟視無睹。
——“掉”叫“跌”。
——“阿媽呀”是當地原住民遇到突發險情時發出的驚嘆聲。當然,這聲叫喚和“阿媽”即“母親”一點關系也沒有哦。
——“后悔”也叫“懊牢”。
緊靠著水井,家家戶戶都會擺上一口陶瓷材質的大水缸,我家也不例外。那是用來儲存、凈化井水的,方便平時取用。就這么著,一家人日常的所有生活用水就全靠從井里打上來的水了。
大水缸上面同樣有蓋子,一般由較為輕便的木板條拼接而成,也是圓形的,比水缸外口稍大一圈,不取水時就蓋著。一是考慮安全,防止有灰塵掉落進去。二還是考慮安全,就怕小朋友取水或者玩水時不慎掉進去“洗”上一把。不管發現的及時不及時,同樣都會大叫“阿媽呀”的呢。
——“蓋子”叫“蓋頭”發音“蓋豆”。
有了水井,東家就必須要配一只用來吊取井水的水桶,否則,呵呵,水井只能當鏡子用了。
——“水桶”發音“思洞”。
這只水桶,在我的視線里,感覺一個家庭一個樣。大小沒個統一標準,自家用著順手就行。材質更是五花八門,木頭的居多,像白鐵皮做的、舊塑料桶改的、凹凸不平的鉛皮鍋子廢物利用的,也比比皆是,各家都是各顯神通。
——“凹凸不平”叫“凹出凹進”發音“凹策凹進”。
——“鉛皮鍋子”發音“凱壁窩子”,叫“鋼精鍋子”發音“鋼精窩子”:鉛皮制成的鍋子。有圓底、平底之分,大都配了蓋子一起出售,也有的圓底鍋沒有原配的蓋子,需要另買的。這樣的鍋子在過去的新場農村家庭,算是新生事物,普遍的情況是,它和煤球爐結伴進家門的,灶頭上根本不用這玩意的。煤球爐上方擺放鍋子的區域比較小,放上去的鍋子又不像灶頭上的鐵鍋是固定的。想要擺個鐵鍋在上面,有點笨重,占用空間又大,一旦碰到地上,鐵鍋就基本成了漏斗,還不止一個洞,也就廢了。而鉛皮鍋子相比而言,輕便、占用空間小,即使不小心掉地上,也不會破口、掉塊,最多是磕碰得“凹出凹進”、有點難看,按按、壓壓,就復原得八九不離十了,不影響使用。
不管什么樣的吧,桶上都會系上一根長長的粗麻繩,便于打水時把水桶拋入井里后不至于脫手。即便這樣,一不小心連桶帶繩一起下井“游泳”的情形依然隨時發生。真這樣了,家中大人由此費一番周折就免不了了。
——“游泳”叫“游水”發音“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