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家鄉時,我們聽過許多道理,看過諸多文字,批判著我們對陌生人友善,對待親近的人卻是缺乏耐心。此時,我們常在心里告誡自己,下次回家我一定收斂脾氣,對父母多一份耐心,多一份親近。
可回家之后我們大多卻都“原形畢露”。
1
回家的情形可能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不久之后,我們都覺得不是父母親生的。小東和我在微信上講述著他回家之后的故事。
每次小東回家,他都提前打電話告知爸媽,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他媽都在他下車的地方等著?!袄蹓牧税伞边@幾乎會是每次回去老媽說的第一句話,說話的同時伸手去拿行李。下車的地方離家里不遠,每次老媽都搶著拉行李,還說這么重,也虧了你拉,其實在小東看來,也沒那么重。
剛踏入家門放好行李,坐定,老媽就說,柜子里有你愛吃的糕點什么的,說話的同時就已經拿來放在小東面前的茶幾上,然后從廚房端出早就燉好的湯。
小東是個吃貨,回家兩天享受著各種舒適,用他的話來說是,“幸福極了”,在回家的第二天老媽還滿是耐心的喊他起床吃飯,喊了幾遍,一直等著他起床,幸福極了。
可似乎就沒有持續太久,從回家的第四天開始,他就被老媽嫌棄了。
回家后的第四天早上,老媽喊小東吃早餐,喊過三次,沒見小東有動靜,喊第四遍時,小東還是睜不開眼,就說著,“別管我了,我不吃早餐了,你們自己吃吧”。這次,老媽沒有像前幾天那樣耐心的喊著等著,說了一句“不吃也要起來”,開啟鬧鐘模式,重復喊了幾遍。
最后喊得小東睡意全無,“好好好,我馬上就起”,然后門外就沒聲了,等小東好不容易收拾好,就看到老媽已經吃完收拾好碗筷了!小東一陣無語,干嘛不等我一起吃啊,非得喊我起床,我好不容易起床了,早餐都被吃完了!??!
老媽給了二十塊,“自己去買點吃吧”,在小東接錢的瞬間,老媽又說著,“年紀輕輕,天天睡懶覺,像什么話,以后早上再不起,就這樣了,被喊起來還沒得吃”。小東知道,自己的幸福日子到頭了,“嘮叨”和“嫌棄”模式已經開啟了。
2
在小東吃完早餐回來后,老媽就問,“有沒有要洗的衣服,拿出來,給集中洗了,趁我現在有空”小東說,都洗過了,老媽就嫌棄的說道,我知道你們在外面洗衣服,馬馬虎虎的洗一下,能有多干凈,拿出來,我重新洗一下。最后小東拗不過,洗過的衣服都被拿出來重新給洗了一遍。
小東無奈的和我說道,自己各種被嫌棄,之后自己也“原形畢露”了。
吃飯的時候,自己就回了幾條消息,就被老媽“訓斥”,“別有事沒事的拿著手機按,吃飯就好好吃?!比缓螅蠇尣粩嗟膶Ⅳ~,肉各種補身體的菜往他碗里夾,小東為難的說,自己不喜歡吃這些重油的東西,夾著素菜吃,最后在老媽的“命令”下吃完了碗中的魚肉。
小東總喜歡呆在家里看看電視,玩玩游戲,老媽總說,別老宅著,一點朝氣都沒有......在一起坐著的時候,說著他小時候干啥摔倒了,還拉開他的手臂說,你看,這還有疤呢,還講了好些事,最后小東聽不下去了說,“都說多少遍了,還一直說!”
母親原本開心的神色瞬間黯淡了下來,為避免尷尬,小東就自己回房了,留下母親一人在客廳,小東滿是懊悔卻又有點無奈。
回家才一周,小東已經沒有剛回家的“舒適感”了,老媽各種“嫌棄”和他的自我主見一直在“交戰”。幾次的意見不合爭吵之后,小東心里又想到,以后盡量不回家了!
3
似乎,我們和父母的想法總是有差異:
我們喜歡玩手機,雖然一直拿著手機并沒有多重要的事,而無論是否是忙著正事,玩手機卻是通病
在父母輩的眼中,魚肉類的是好東西,我們還年輕,在長身體,需要補充營養。而我們總是想著要均衡膳食
我們喜歡早上睡懶覺,而父母卻認為年輕人應該早起,保持積極和活力……
想法和觀點之間,有各種的差異,親情也一直在繼續,而曾說著對父母友善的關愛的想法似乎又被“消磨”了一些。
在還未到家之前,我們心里想著,我要收斂自己,要對父母好,不發脾氣,不和爸媽吵,可是回到家之后,在一段時間內,似乎做的不錯,后來卻是“原形畢露”了。不喜歡父母的嘮叨和“指手畫腳”,而后更可能產生的想法是,以后盡量不回家了。離家之后又懊悔,以后要對父母好點,如此循環懊悔…...
心心念念的對家人更為親善,卻總是在回家之后“原形畢露”,這或是一種難以治愈的通病。
父母雖嘮叨,觀念有差異,但親情還是親情,非原則問題,我們又何苦和父母爭吵呢。
家庭從來都不是爭論對錯的地方,或許在未來的某天你想聽聽那些嘮叨都已是奢望,慶幸你還能聽到那些嘮叨吧,那是愛的聲音。
多一份寬容,正如曾經他們對你一般,我們從來都不應忘記,生活都是瑣碎,愛才是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