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劇場是一座黑匣子劇場,觀眾和演員之間的距離達到最近,在這種劇場里上演菲利浦·比佐的默劇,格外的配。劇場里存在神性,演員的動作在此時此地被賦予了無限的意義。
一個投身于默劇藝術四十年的藝術家,在失去了語言這一有力的交流方式之后,對人物的動作和表情掌握得極其純熟,能夠控制身上的每一塊肌肉,這才是表演藝術,這才是表演的神圣性。
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當時在現場能看懂是《離別》,《第一顆掉落的牙齒》、《愛情約會》、《在課堂里》,有悲傷,有溫馨,失去了語言這一聒噪且富有欺騙性的溝通工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許會更加純粹。
《離別》作為開場表演,觸動極大。用縛在身上的繩索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而離別,就是逐漸擺脫你視為羈絆的繩索,多么不舍,都會一個個離開你,最終,孤身一人,掩面而泣。
離別
《下雪了,打獵的日子》是比佐專門為自閉癥兒童創作的,他在第二遍表演時逐句解釋,你才會發現這是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故事。月亮隱沒在地平線,太陽初升,你起床,洗漱,穿上大衣,帶好弓箭,與自己的妻子吻別,再次吻別。你走出家門,遇上一個人,你和他打招呼,然后離別。再走一段時間,你開始想家,想念你的妻子,你悲傷,你哭泣。你走到了打獵的地方,一只鳥從天空中快速的飛過,你迅速地拿起弓箭,射落了鳥,你哭泣。你走到小河邊,用手鞠起一捧水,喝掉,然后在河邊沉沉睡去。
后面的即興表演大多以喜劇形式為主,如《產房外等待的父親》,不過估計大師當時沒有聽懂《嫉妒》這個詞吧,感覺表演和關鍵詞不太搭。
@蓬蒿劇場,這個劇場很有存在的價值,在這里上演的是實驗性質,探索性質的戲劇,目前在這里看過兩出戲,每次都能發現新東西,希望蓬蒿劇場永存,但是希望王翔大夫不要為其扣上太大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