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07年的片子了,今天上午才剛剛接觸到。我是一個感性的人,看的過程中一直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小宇宙,雖然是只有30分鐘的短片,但觸動人的點還是相當多的。接下來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討論吧。
(一)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這個短片為什么能給我們帶來相當大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是它的藝術色彩吧。
(1)視覺沖擊
焦波本身是一位攝影師,他的鏡頭下定格住的,是平凡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片段,也是噓寒問暖中不易被察覺的脈脈溫情。
當那兩張溝壑交縱的蒼顏占據整個熒幕,摁下快門的瞬間反而變得模糊不清,才知道是淚水停格了時間。
那些瞬間的極強代入感,也是撼動很多人的原因之一吧。從前,是父母久久不離的目光目送我們遠行,走出農村,步入學校,來到社會。追隨著現代的腳步,我們穿行在忙碌繁華的城市中,忙得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回家看看。他們深愛著這片土地,也深愛著滿堂的兒孫。沒有陪伴,只有惦念。他們或許不會適應大城市的節奏,于是只好在田地間、在小院中、在照片墻前,整日地盼天。
(2)音樂共鳴與聲音效果
恰到好處的背景音樂也可以激起情緒上的波瀾。開場的主旋律舒緩悠揚,帶領我們來到大山深處,走進那戶人家。場景音樂也帶著平靜安和的色彩,沉醉于親情的深厚與愛情的濃醇之中。高潮時的主旋律再度縈繞,幾傷別離。
背景音樂的襯托下,念白式的講述,一個低沉的嗓音將一切娓娓道來。其中穿插著父親帶著鄉音的古詩朗誦,也反復著幾句山歌民謠。一聲“爹”“娘”的吶喊在山谷間久久回蕩,一份動人的真情在心頭上緩緩流芳。
(3)情節安排
情節的設計一環緊套一環,也將人們一步步地引至情感迸發。不是按時間順序鋪就,可反復出現的2001年似乎在預示著什么,總讓人不敢繼續往下想,生怕會出什么事。也果然是這樣,即便心中已有所預料,卻也經受不住這般突如其來的打擊。
(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有金婚愛情的相濡以沫,但這部紀錄片的主題還是親情的可貴。小的時候父母盼著我們長大,從這山旮旯中走出去,到城里闖出一片天。他們那些未實現的夢想,供我們讀書來替他們實現。可真正到了外出闖蕩的那一天,卻只有不舍的惜別與空空的想念。
聽說看過那場攝影展,很多人都買了當晚的火車票回家,這也是這場展出的意義所在吧。不要將忙碌當作借口,讓拖延變成悔恨。自己感觸很深的,一是父母,二是外公外婆。
清楚地記得幾天前的兩件事,父親站在板凳上修燈,拉下閘后四周一片暗色,我舉著手電仰著頭,光束透過,近乎是滿頭的銀白格外分明。我知道父親有少白頭,可還一直未意識到整日熬夜加班的他竟老去得如此之快。后來一起坐公交,我高中以后就很少和父母一起出行了,車上人很多,發現有人幾次向我們這邊張望,似乎在猶豫要不要為我父親讓座。或許也只是我想的太多,不過這兩個瞬間真的感到害怕與一絲慌張。
父母還不像片中的爹娘那樣蒼老以及在農村生活,因此代入感最強的還是外公外婆和我的老家。已經一年多沒有回去了,但影片中看到家中的一切是那樣親切。同樣是過小年,在自家的小院中放著炮仗,一大家人圍聚在矮桌前,坐著矮矮的板凳,祝著酒吃著飯,好不熱鬧。我們一家人的照片還一直被擺在柜上,外婆時常的擦拭使它不曾蕩上灰。山里的一切都久遠卻不陌生,在感情的煽動下也真想回去看看。
(三)對一些質疑的反駁
看了看豆瓣的影評,對焦波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他過于注重自我了,他作為子女沒有盡到那份孝心與陪伴,而是“不務正業”地拍照攝影。也有人覺得他不曾記錄下兄弟在父母身邊的悉心照顧,而專門選取這樣的情節和場景,有些故意做作。
其實吧畢竟是一部專題片,也不算是紀錄片,自然有很大的情感部分摻雜在其中,而且為了更好地達到效果,贏得觀眾的共鳴,他在其中運用了不少影視的技巧。無論整體結構,或是細節刻畫,都是值得學習的。此片的目的,甚至是他攝影的目的,不正是引發人們的反思,喚醒人們對于父母的那份理解與愛么?(當然片中所提到的“留住父母”也是一方面吧)所以目的達到了其實不必太在意一些取舍,感覺現在這樣真情的片子也越來越少了。
寫得很倉促,藝術色彩那塊因為只看了一遍自己也沒有太過留意,所以全憑第一次的感覺與印象來寫的。嗯,還是后面寫得更順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