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面試完到現在,已經是三四個小時過去了。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一直睡不著。今天這一次面試,給我的震撼很大。
在面試過程中,面試的小姐姐說你的思維太局限了。長期以來,由于一直在跟技術人員(開發)打交道,與此同時項目的運營工作是交給一個團隊在運營,種種原因之下我幾乎沒有運營相關的經驗。可想而知,今天的“與職位要求不太匹配”是必然的。所以造就了思維的局限性,也有跡可尋。這里我想劃重點,運營、如何運營其實都是在于產品的定位。這也是外包公司和互聯網公司的重要區別之一。
盡管我不太愿意承認自己實質上是外包公司的一員,我還是想把公司定位為一個徹底的外包公司。需求源自客戶的想象,需求的本質是任務,有時候需求也會沒有意義卻被分類為核心功能。與此同時,由于公司并不承擔運營,項目合作完畢即可開始下一個項目,導致了產品的規劃僅僅止步于交付。
真的如此嗎?對于外包公司,似乎答案不言而喻。如果感覺這個觀點對外包行業有侮辱,我想說抱歉,也同時想肯定外包公司的存在,的確很多外包公司承擔了很多來自于企業辦公需求的工作,促進了IT辦公的繁榮,也隱隱約約推動了互聯網市場的繁榮,最終還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因此我對外包沒有任何diss的意思,只是在反思由于公司的性質導致的致命短板(也是自己沒有主動學習)。
一個產品,經歷了漫長的孕育期最終面世(不一定是面向市場的產品喔),作為產品的我希望它能持久的運轉下去,不論客戶是否有運營的需求(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獲得用戶需求,進而迭代產品),總歸是希望產品“永世存留”的。不再論證運營的必要性了,時間會給很好的答案。
對于自己的期許,我希望小腦瓜里能裝下更多地知識,有主動學習的意愿,有全面的產品人的思維,有對工作的熱愛,有可觀的執行力。
這個時代,想做點啥都很難,同時很矛盾的是,有很多人一夜成名,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羨慕之余,希望自己也能看到他們“成名”艱難的孕育期。
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