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他是“淮安王”后代?

2005年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經國務院批準,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為中國“航海日”,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在中國的實施日期。

掐指算來,今天是鄭和下西洋612周年紀念日。

鄭和下西洋

這個事情貌似人人都能說上幾句,歷史、地理等課程稍微好些的孩子,說不定還能給你畫出一個航海圖。不過,真要準確說出鄭和“下海”的前前后后,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鄭和下西洋,明朝初年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環游世界之旅。

明成祖命三寶太監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和美洲。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鄭和下西洋只是本文的一個引子,拉拉藤想說的還是鄭和與大淮安的關聯。

鄭和是誰?

眾所周知,鄭和(1371-1433)是明朝太監,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所以也稱為三寶太監。

相關史料和文章介紹:鄭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十歲的馬和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 閹割成太監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二年(1404年),33歲的馬和因戰功,被明成祖朱棣在南京賜鄭姓,從此改叫“鄭和”。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史料中記載了鄭和父親叫馬哈只。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年),云南省昆陽縣和代村出土鄭和父墓碑,上有墓志銘,摘取部分文字如下: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云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恒保護赒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

這里有個小文史,鄭和父親和爺爺都叫“哈只”,肯定不會是兩代人的名字。這是因為兩位都曾到麥加朝圣,回來后被人們尊稱為“哈只”。

哈只,又譯哈吉、哈哲(阿拉伯語:??????,英語:hajji),是給予曾經前往阿拉伯天方朝圣者,也就是完成五功:證信、禮拜、天課、齋戒和朝覲之回教徒的尊稱。阿拉伯語原意為“巡禮人”、“朝圣者”。

鄭和與淮安王

從鄭和父親的墓志銘中,可以知道鄭和父親的祖父,也就是鄭和的四世祖叫拜顏。

現代史家根據馬哈只墓碑、《鄭和家譜》、《賽典赤家譜》的考證認為,馬哈只、馬三保父子,是元朝政治家、中亞布哈拉貴族賽典赤·贍思丁的后裔,也就是說,鄭和是賽典赤的六世孫。也就是說,鄭和六世祖咸陽王賽典赤,五世祖納速剌丁,四世祖淮安王-伯顏(拜顏),三世祖滇陽侯察兒米的納,二世父滇陽侯米里金。

再詳細了解下淮安王。

伯顏(Bayan,1236年—1295年),蒙古八鄰部人。元朝大將。曾祖述律哥圖、祖阿刺從成吉思汗征戰有功,封為八鄰部左千戶及斷事官。長于西城。元世祖至元初年奉使入朝,受忽必烈賞識,拜中書左丞相,后升任同知樞密院事。于至元十一年(1274)統兵伐宋,宋亡,曾出鎮和林,數平諸王叛亂。元成宗朝加太傅錄軍國重事,卒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淮安王,謚忠武。《元史》有傳。伯顏是有元一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統二十萬大軍伐宋,如統一人。成功還朝,口不言功,行囊僅隨身衣被。有文才,能詩能曲。

淮安王伯顏的家世,在《元史》中是有詳細記載的,摘錄如下:

伯顏,蒙古八鄰部人。曾祖述律哥圖,事太祖,為八鄰部左千戶。祖阿剌,襲父職,兼斷事官,平忽禪有功,得食其地。父曉古臺世其官,從宗王旭烈兀開西域。

……

子買的,僉樞密院事;囊加歹,樞密副使。孫相嘉失禮,同僉樞密院事、集賢學士……曾孫普達失理,皆能世其家。

這里就有個很大的毛病,這祖孫幾代人的名字都對不上呢。真不知道是今人考證有誤,還是古人認錯祖宗呢?拉拉藤估摸著還是在淮安王伯顏這個環節鬧出了烏龍。

鄭和的寶船

《明史 鄭和傳》記載:“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現代普遍的觀點是,鄭和在太倉出海,所乘坐的寶船主要是在南京建設的。

但是,作為中國歷史上出海船只最多的一次遠航,鄭和船隊的船只不會是集中在南京制造。因而,古人、今人有研究認為,清江漕船廠同樣擔負了為鄭和出海造船的重任。

《漕船志》記載,“先年,遮洋船多隸清江廠成造”。《漕船志》是記載明代漕船的一部專志,因所記內容以清江漕船廠為主,又稱《清江漕船志》,由此可見清江漕船廠當時在全國的地位和規模。

為此佐證的,還有明郎瑛《七修類稿》中所記:“淮安清江浦廠中草園地上,有鐵錨數枚,大者高八九尺,小亦三四尺者,不知何年之物,相傳永樂間,三保太監(鄭和)下海所造。雨淋日炙,無點發之銹,視之真如銀鑄光澤,猶日用于世者。”

“國用之資莫大于漕運,漕運之器莫大于舟楫”。朱棣登位后遷都北京,由于每年要調運數百萬石糧食到北京等地,因而修造漕船成為明朝的軍國大計。永樂七年(1409),平江伯陳瑄督漕時,在山陽、清河之間的運河沿岸建起了漕軍各衛所造船廠房,“令各衛所官旗鱗次而居,以為造船之所”。

據史料記載,其總廠在今淮安市中心的清江閘一帶(故址現設有運河博物館),下設京衛、衛河、中都、直隸四個大廠,共八十個分廠,廠區沿運河綿延伸展,總長達23里,可見其規模之宏大。

《漕船志》記載,二廠所轄區域及造船比例為“南京直隸、江西、湖廣、浙江各總里河淺船俱造于清江,遮洋海船并山東、北直隸三總淺船俱造于衛河,大約造于清江者視衛河多十之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對于剛剛上學的我來說既新鮮又期待,面對著陌生的面孔多少有些不知所措。一個微胖的女老師成為了我們班主任。不知道我是有...
    敏兮閱讀 194評論 0 0
  • 考研最后的日子里,焦慮和浮躁都是正常的。看不進去書,壓力大,面臨一道關卡的時候會想很多問題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第...
    在大床面前講跳水閱讀 482評論 0 2
  • : 名字多且繁, 街談巷議言。 也就一盆花, 大江南北纏。
    草原騎手閱讀 19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