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的其實很少

今年年初我被調往外地工作半年,轉眼即將離開,最近整理行李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真正需要的東西就那么幾樣。我隨手列了個清單,記錄下了我手頭現有的物資:

每日必用的:

隨身核心物品——手機,工作證,身份證,銀行卡,錢包,U盤,電腦包,餐巾紙,手表,運動手環,水杯。

電子設備——筆記本電腦,帶外接鍵盤的IPad,Shuffle與耳機,防輻射眼鏡與眼鏡盒,配件包(電源線、充電器、充電寶、無線路由器)

非電子設備——筆與本,紙質書,收音機,臺燈,護膚箱,營養箱(如蜂蜜,紅豆薏仁粉,卵磷脂等)

生活用品——工作服與便裝,內衣褲,襪子,紙,牙刷,牙膏,漱口杯,洗面奶,毛巾,衣架,沐浴露,洗發露,肥皂與肥皂盒,洗衣液,臉盆,拖鞋,基本藥物(消炎下火,花露水,蚊蟲叮咬,感冒藥),姨媽巾,吹風機,傘。

也就是說,以上這些東西就足以讓我生活半年之久,甚至時間更長。而當我打包離開的時候,發現類似洗衣液等一次性洗漱用品也能輕松拋下。因為它們是能隨時買到的生活基本物資,所以能用完是更好,用不完也沒什么好心疼的。換句話說,如果突然遭遇地震(呸呸呸……),除去生活用品,我至少知道我每天使用頻率最高的無非就是這些隨身核心物品、電子與非電子設備,光靠著它們我就能安安穩穩充實地度過一天。

其實我們每個人真正需要的,真的也就那么幾件東西。

怎么評判真正需要的?就看看自己每天使用頻率最高的物品是哪些就好了。如果你是工薪階層又想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那么不是省吃儉用去買一年到頭用不上幾次的時令物品或是與工資不相匹配的小資美物,而是提升最常用的手頭物品的品質。想想它們才是陪你從早到晚最親密的伙伴啊,哪怕東西再貴一點平攤到每天的經濟成本,其實也是大大地劃算了。既提升了生活品質,又能充分發揮了物品們的價值,我想這才是真正的高性價比吧。

回家后環顧四周看看是不是你不知不覺囤積了很多根本用不上的東西,其實它們不過是商家為你創造的虛假需求罷了。倘若不買它們,省下的錢恐怕早就能給自己升級換代一個手機或電腦了,畢竟更快的開機時間、更流暢的用戶體驗能讓天天離不開它們的我們工作效率提升太多太多。

面對消費需求,我們需要再理性一點,別迷戀所謂的性價比,你真正需要的只有那么幾樣東西,充分發揮它們的價值。囤積的往往都是目前最不急需的,不用它的時候它又有什么價值可言?而最為可怕的是,我們習慣性地選擇“高性價比”的東西,習慣性地趁打折抓緊囤貨,那是因為在內心深處我們認為自己配不上更好的東西。

所以,只有首先明白了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才可能擁有尋求更好生活的能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