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背上的媽》
? ? 一一紀念我媽病逝十周年
? ? ? 背上的媽被病魔折磨的體重越來越輕了,經常背她,我能感覺得到。我的心情和媽的體重恰恰相反,卻愈來愈重。有關媽的往事,就如昨天發生的一樣歷歷在目,一幕幕浮現在我的腦海……
? ? ? 事情就從我記事時說起吧……
? ? ? 我們家住在豫南一個貧窮的農村,家里有奶,爸,媽,姑和我們兄妹四個,爸在豫西一個市里教書,當時我小,在我看來,爸離家很遠。
? ? ? 那時,城鄉還未通公交,交通非常不便,我爸每逢假末返程,要步行三十多里地,去縣城坐火車才能到他所在的學校,放假回家,亦是如此,不管火車幾點到我們縣城車站,都要靠步行回家。爸是教師,他知道自己肩上負有多大責任。所以,爸和媽就象是兩根鐵軌,各自承擔著自己肩上的重擔,彼此很難分擔。
? ? ?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的家鄉,勞動力的報酬是不等的。男勞力每天合十二分,早上兩分,上午和下午分別五分。女勞力因為要做早飯,所以,早上這兩分是沒法掙的。而上午和下午,婦女們要喂孩子,還要比男勞力早點兒下班做午飯,隊上給她們上午四分,下午四分,每天一個婦女勞力才掙八分。姑剛下學,屬于半勞力,掙的分更少。總的來說,我們家整整少了一個男勞力掙工分,而且還是合分最多那位。這樣的話,生產隊部分人總不乏有人這樣說,有男勞力的家給像我家這樣,沒男勞力的家庭養孩子。其實這明擺的問題別人不說,我媽也知道。所以我媽常常說:“不能讓有男勞力的人家說,我們兄妹幾個是他們養活的”。
? ? ? 為了這個座右銘,媽就像一臺機器在勞作,早上媽總是起得好早,做完早飯,把飯蓋在鍋里溫著,再去隊里上早班,為的是多掙早上的兩分。等大家都下班吃飯了,飯也正是不熱不涼的時候,我們一家人三下五去二吃完飯,然后,媽安頓一下生了精神病的奶奶,就又去隊里上班了。中午下班顧不上歇一下就忙著做午飯,做完午飯照顧我奶和我們,然后是自己吃吃刷刷再上班。我們晚上吃完飯以后,媽還要在煤油燈下加班給我們哥幾個做針線活,總是忙到我睡醒一覺,看看油燈還在亮著,這就是我媽的一天。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 ? ? 當時家窮,沒有表,不知道媽總熬到幾點,每每看見媽熬夜我就會習慣地問,媽,你咋還沒睡?媽總說,睡不著啊。
? ? ? 那時的農村,機械還滯后,干活基本全靠人力。農村的一句順溜說得很實際,吃的差,干活苦,風里去,雨里撲,戰天斗地薯果腹。逢旱擔水澆,遇澇掂鍬舞。刮風顧草垛,下雨看草屋。隊里排澇,俺媽爭先,隊里抗旱,俺媽恐后,有兩次刮大風,媽想著隊里麥秸垛恐怕被風刮散了忙去義務地用土壓著,下雨我家的草房漏雨,忙找盆盆罐罐接著,還要往屋里弄曬干的柴火。特別是每逢夏季,雨來得急,走得快,柴火剛曬干,又淋濕了,媽常常為柴火發愁。逢下雨天,有時隊上也要忙,這樣的話,就顧公,顧不了家了。這些點點滴滴,星期天媽邊帶我,邊干活,天長日久,便耳濡目然了。
? ? ? 這還不是農民最累的時候,在莊稼人看來,最累的農活,恐怕算是麥收中的割麥了。
? ? ? ? 說這個活累,累就累在彎腰上。站在地頭,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麥田泛著金黃,正等著你去收獲。你要把你的腰彎到九十度以下才能抓到麥顆的腰部,另一支手拿著鐮刀伸到麥的根部往后一拉,然后把割掉后的麥成堆放好,待車拉。不彎腰則已,你這一彎腰,就要了命了,不服氣的話你不要認何支點在不干任何活的情況下,彎半天腰再直起來試試。頭暈目眩,腰酸,背痛,腿打軟就會一起向你襲來,直到把你累扒下為止。正是因為這項農活特別累,而且還是夏收的第一步,所以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隊里給割麥勞力按壟計分,媽為了多掙分,拿出從外公那里學到的割麥本領,總能多割幾壟,還遙遙領先。這最累的活兒我媽一干就是一個收麥季。
? ? ? ? 最前面是婦女們割麥,再就是跑得快的青年們拉麥,后面是我們放麥忙假的學生跟著拾麥,對這些親身的經歷,我都記憶猶新。
? ? ? 我媽不是鐵打的,她也知道累,但她更清楚的知道夏糧的重要性和收麥的緊迫感。我見媽比別人割得寬,回家就問:“媽,為啥不和別人割的一樣多” ?媽對我說:“多割麥多掙工分,還能為種秋莊稼爭取時間。太陽是不等人的,它不會因為你哪一塊麥沒收割,而停下腳步,等你收完麥子和種完秋苗再落山。咱們老農民在夏收當中是耽誤不起的,你耽誤了收獲,你就會耽誤秋種時間,耽誤了秋種,你下半年的糧食,油料,棉花等等都會減產,弄不好還會因種不上而絕收,這樣的話你就意味著要缺衣少食,所以咱們農村人都要爭分奪秒的和時間賽跑。春爭日,夏爭時的意義就在于此”。在夏收當中,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座右銘:不能讓人家說給自己養孩子,她要自己的孩子自已養。
? ? ? 最難忘的是1975年8月8日的早晨,這是蒼天下過三天三夜的特大暴雨之后,我們村到處是齊腿肚的水,雖然遍地是水,但水位仍然在繼續漲。7號夜里,當時爸放暑假也在家,媽好像預感到了什么事,和爸商量后,二老沒敢讓我們睡覺,還有奶和姑也沒睡,大概其它家庭也和我家一樣,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 ? ? 那一夜,只記得我媽把我們哥幾個交給了我爸,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拿著手電筒到村口看水情,還有村里的隊長,會計,隊委會的其它人都一夜未眠。后半夜,當我媽又出去看水時,聽到有滔滔水聲傳來,不僅有這異樣的聲音,而且村口的水位漲速很快,我媽和村里其它幾個人感到事情不妙,第一感覺是必須把睡夢中的村民叫醒。時間就生命,我媽和他們就瘋了似的在全村呼喊,讓熟睡的人趕快起床,并組織人員往村的寨墻上去,準備避難。我們家聽到我媽異樣地呼喊也和其它人一道上了寨墻。到土墻上不久,洪水就肆虐了我們村,房屋倒塌,樹木沖倒,牲畜家禽流離失所,放眼望去,一片汪洋。
? ? ? 媽在人群中找到了我們一家,看看人都在,臉上的緊張表情才散去。但爸看見了媽脫口而出,你咋才上來呀,恁大的水!一時著急的爸,竟忘了我們也是聽到媽的呼喊聲才上來的。
? ? ? 聽完媽說了她在村口的情況,爸才露出了欣賞的目光。
? ? ? 因為我們村,周圍有土墻擋著,就東西兩個門口進水,大水進村內比較慢,再有我媽,隊委會,隊長,會計他們有很高的警惕性,聽到喊聲的人們往四面分,很快上到了寨墻上。所以經最后統計,我們村只一人因此次洪災遇難,還是在外走親戚未歸的。除此以外,在這個史無前例的特大洪峰面前據不完全統計駐馬店死亡人數超過了23萬,我村人員傷亡為零。
? ? ? ? 后來重建家又把媽累個半死。前半生建的家付之東流了,后半生還要生活,還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住處,一切還要重來。要建房,要用磚,用瓦,哪里弄?做吧!接下來的做磚坯,瓦坯,燒窯,出磚,出瓦,建房,直到住進房里,這一系列的苦力活,媽出的力,流的汗,勝于認何一頂天立地的男人。
? ? ? 81年姑出嫁,83年奶病故。當時正時逢改開,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拉開了序幕。無論是我家和集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時媽已四十多歲,而且有明顯的累傷。家里,地里,場里都要媽一個人忙,爸怕媽一個人忙不過來,更怕媽的累傷日漸加重。所以爸就勒令我放棄學業,回家幫忙。此時,媽也很無奈,只有面對現實。
? ? ? 我既然回來務農了,總得會干農活吧!意識到這一點,媽就下決心教我干活。
我是春季下得學,轉眼間就到了收麥的季節。第一天割麥,不知道媽什么時候起的床,等叫我們幾個吃飯時,天剛蒙蒙亮,我們吃完飯,媽把昨天就磨好的鐮一人給我們一把,她自己一把,我們就下地了。
到了地頭,媽知道我沒有割過麥,先給我演示一下怎樣去割麥,然后要我割幾把試試,她在旁邊看,看后及時的糾正了我的錯誤割法,說不能把腳放地太肯前,這樣容易被鐮刀劃傷,要把身子往前彎,還要注意,不要讓麥忙扎了眼睛。媽知道其活難干,所以只給我分了三壟,讓我實習。而她自己割九壟,爸割六壟,然而到了半響,數媽領先在前,把我和爸甩得很遠,縱然我使了全部的力量,在割麥的面前,還是敗給了媽。
割麥這種農活的可怕,我體驗之后才有更深的感受。我不知道當初我媽是怎樣在割麥這項農活上能堅持到現在,還遙遙領先的。
第二天,我勉強起床,起床后再摸摸腰,除了疼,就是酸,再也彎不下去了。媽看我割麥困難了,又恐怕我從小落下腰疼的毛病,就讓我和我弟往場里用架子車拉麥。我不會裝麥車,媽讓我弟扶著車把,然后手把手的教我裝車,并且說了裝車的注意事項:一,要把麥穗朝里裝,這樣麥籽不會掉在外面;二,不能把車裝偏,那樣即不好拉,也易翻車;三,不能把車裝的一頭輕,一頭重,那樣的話,拉麥費勁,要兩頭勻稱;四,從開始到快裝好車時始終保持一圈高中間低,到最后挑幾堆壓壓車心,裝好后用繩煞緊車就行了。
就這樣,從種子下地,到苗期管理,再到收獲,媽把自己會干的農活全部手把手的教會了我。
媽是個女人家,不會用牲口犂地,耙地,耩地,碾場,還有撒芝麻,這是男人的活。媽就給我找老師教,不幾年的工夫,媽就把我陪養成了一個響當當的莊稼人了。看著家里有了會干各種農活的男勞力,干什么活都能自力更生,再也不作難了,媽打心眼里高興。媽始終沒忘,自己的孩子要自己養這句話,并且把她這個座右銘早早地傳授給了我,讓我先學本實再成家。
就是這樣的一個媽,從不知道體恤自己才落上了一身的病。只看見媽在閑下來時用個木棍在自己身體不適的地方這敲敲那敲敲。年少無知的我也不知道關心地問個為什么。
直到看見在平頂山一五二醫院病房區的走廊里,掛著的一個玻璃框里寫了這么一句話:癌是全身疾病的局部反應,才深深地刺痛了我,原來媽是活生生累成了今天這個樣子。看到這行字,我的心像是用刀猛戳了一下,心疼的淚再也控制不住,盡情的在走廊里無聲的流淌……
然而見到媽時,還必須擦干淚水,強裝笑臉,因為怕媽知道病情,拒絕治療。媽知道,建個家,太難了!媽不想我們家因她而花太多的錢,再次拖垮這個并不富裕的家。
在一五二醫院治療期間,我們背著媽開了個小家庭會,會上一致通過,趁媽還有時間,決定由老二和爸爸帶媽到北京去,一找專家求救,二讓媽到天安門廣場,故宮這些地方看看,因為媽自從嫁給了爸,為了我們這個家從未出過遠門。會后,爸,兩個弟弟和小妹妹他們積極籌備治病的費用,我是老大,就負責在醫院里的一切事務。在媽生病期間,我們哥幾個有個約定,無論怎樣,就是一,不能再讓媽受勞作之苦;二,用藥和按摩盡量減輕媽被病魔折磨的疼痛。
我們小時候,媽背我們。媽老了,用我們的時候到了,必須讓媽感受到生兒養女是用來防老的。所以但凡上下樓梯或者要走短距離的路時,我就成了媽代步的工具,稍微長的路坐車。剛開始背媽,一慣爭強好勝的媽媽還不愿意讓我背,后來經過苦口婆心的勸說,才允許讓我背她。
化療療程的間隔期,我們出院回到老家, 我背著媽走在村上,左鄰右舍都說我們哥幾個是孝子,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從沒有因此而怠慢過,說我媽有福,干一輩子,值!
2007年春節,是我媽過的最后一個年。村上的人知道我媽有病,陸陸續續來看我媽,給我媽拜年,年老的有,年少的也有。從二十三小年開始,一直到過大初一,我家人來人往,接連不斷。仨仨倆倆的,送走一群,又來一群,總想多看看俺媽。有的一聊就是半天,競不顧年前辦年貨的繁忙。
在農歷二十五那天中午,我拿著我和我愛人我們倆個蒸的過年蒸饃,端一碗菜去喂我媽吃飯時,媽說,兒呀,你蒸饃咋不喊我包饃呀,也不知會蒸不……
我強裝笑臉說,干了一輩子活,還沒干夠呀?假笑著喂媽吃完飯,我終于到屋外好哭了一場……
? ? ? 媽媽性情剛烈,爭強好勝。一言九鼎,說到做到。為了她那個座右銘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經受了多少委屈和磨難,用語言是無法形容的。但有一樣能說的清楚,但凡了解我媽的人無不為媽的一生喝彩!
? ? 海陽
發自網易郵箱手機版? ? ? ? ? ? ? 《背上的媽》
? ? 一一紀念我媽病逝十周年
? ? ? 背上的媽被病魔折磨的體重越來越輕了,經常背她,我能感覺得到。我的心情和媽的體重恰恰相反,卻愈來愈重。有關媽的往事,就如昨天發生的一樣歷歷在目,一幕幕浮現在我的腦海……
? ? ? 事情就從我記事時說起吧……
? ? ? 我們家住在豫南一個貧窮的農村,家里有奶,爸,媽,姑和我們兄妹四個,爸在豫西一個市里教書,當時我小,在我看來,爸離家很遠。
? ? ? 那時,城鄉還未通公交,交通非常不便,我爸每逢假末返程,要步行三十多里地,去縣城坐火車才能到他所在的學校,放假回家,亦是如此,不管火車幾點到我們縣城車站,都要靠步行回家。爸是教師,他知道自己肩上負有多大責任。所以,爸和媽就象是兩根鐵軌,各自承擔著自己肩上的重擔,彼此很難分擔。
? ? ?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的家鄉,勞動力的報酬是不等的。男勞力每天合十二分,早上兩分,上午和下午分別五分。女勞力因為要做早飯,所以,早上這兩分是沒法掙的。而上午和下午,婦女們要喂孩子,還要比男勞力早點兒下班做午飯,隊上給她們上午四分,下午四分,每天一個婦女勞力才掙八分。姑剛下學,屬于半勞力,掙的分更少。總的來說,我們家整整少了一個男勞力掙工分,而且還是合分最多那位。這樣的話,生產隊部分人總不乏有人這樣說,有男勞力的家給像我家這樣,沒男勞力的家庭養孩子。其實這明擺的問題別人不說,我媽也知道。所以我媽常常說:“不能讓有男勞力的人家說,我們兄妹幾個是他們養活的”。
? ? ? 為了這個座右銘,媽就像一臺機器在勞作,早上媽總是起得好早,做完早飯,把飯蓋在鍋里溫著,再去隊里上早班,為的是多掙早上的兩分。等大家都下班吃飯了,飯也正是不熱不涼的時候,我們一家人三下五去二吃完飯,然后,媽安頓一下生了精神病的奶奶,就又去隊里上班了。中午下班顧不上歇一下就忙著做午飯,做完午飯照顧我奶和我們,然后是自己吃吃刷刷再上班。我們晚上吃完飯以后,媽還要在煤油燈下加班給我們哥幾個做針線活,總是忙到我睡醒一覺,看看油燈還在亮著,這就是我媽的一天。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 ? ? 當時家窮,沒有表,不知道媽總熬到幾點,每每看見媽熬夜我就會習慣地問,媽,你咋還沒睡?媽總說,睡不著啊。
? ? ? 那時的農村,機械還滯后,干活基本全靠人力。農村的一句順溜說得很實際,吃的差,干活苦,風里去,雨里撲,戰天斗地薯果腹。逢旱擔水澆,遇澇掂鍬舞。刮風顧草垛,下雨看草屋。隊里排澇,俺媽爭先,隊里抗旱,俺媽恐后,有兩次刮大風,媽想著隊里麥秸垛恐怕被風刮散了忙去義務地用土壓著,下雨我家的草房漏雨,忙找盆盆罐罐接著,還要往屋里弄曬干的柴火。特別是每逢夏季,雨來得急,走得快,柴火剛曬干,又淋濕了,媽常常為柴火發愁。逢下雨天,有時隊上也要忙,這樣的話,就顧公,顧不了家了。這些點點滴滴,星期天媽邊帶我,邊干活,天長日久,便耳濡目然了。
? ? ? 這還不是農民最累的時候,在莊稼人看來,最累的農活,恐怕算是麥收中的割麥了。
? ? ? ? 說這個活累,累就累在彎腰上。站在地頭,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麥田泛著金黃,正等著你去收獲。你要把你的腰彎到九十度以下才能抓到麥顆的腰部,另一支手拿著鐮刀伸到麥的根部往后一拉,然后把割掉后的麥成堆放好,待車拉。不彎腰則已,你這一彎腰,就要了命了,不服氣的話你不要認何支點在不干任何活的情況下,彎半天腰再直起來試試。頭暈目眩,腰酸,背痛,腿打軟就會一起向你襲來,直到把你累扒下為止。正是因為這項農活特別累,而且還是夏收的第一步,所以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隊里給割麥勞力按壟計分,媽為了多掙分,拿出從外公那里學到的割麥本領,總能多割幾壟,還遙遙領先。這最累的活兒我媽一干就是一個收麥季。
? ? ? ? 最前面是婦女們割麥,再就是跑得快的青年們拉麥,后面是我們放麥忙假的學生跟著拾麥,對這些親身的經歷,我都記憶猶新。
? ? ? 我媽不是鐵打的,她也知道累,但她更清楚的知道夏糧的重要性和收麥的緊迫感。我見媽比別人割得寬,回家就問:“媽,為啥不和別人割的一樣多” ?媽對我說:“多割麥多掙工分,還能為種秋莊稼爭取時間。太陽是不等人的,它不會因為你哪一塊麥沒收割,而停下腳步,等你收完麥子和種完秋苗再落山。咱們老農民在夏收當中是耽誤不起的,你耽誤了收獲,你就會耽誤秋種時間,耽誤了秋種,你下半年的糧食,油料,棉花等等都會減產,弄不好還會因種不上而絕收,這樣的話你就意味著要缺衣少食,所以咱們農村人都要爭分奪秒的和時間賽跑。春爭日,夏爭時的意義就在于此”。在夏收當中,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座右銘:不能讓人家說給自己養孩子,她要自己的孩子自已養。
? ? ? 最難忘的是1975年8月8日的早晨,這是蒼天下過三天三夜的特大暴雨之后,我們村到處是齊腿肚的水,雖然遍地是水,但水位仍然在繼續漲。7號夜里,當時爸放暑假也在家,媽好像預感到了什么事,和爸商量后,二老沒敢讓我們睡覺,還有奶和姑也沒睡,大概其它家庭也和我家一樣,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 ? ? 那一夜,只記得我媽把我們哥幾個交給了我爸,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拿著手電筒到村口看水情,還有村里的隊長,會計,隊委會的其它人都一夜未眠。后半夜,當我媽又出去看水時,聽到有滔滔水聲傳來,不僅有這異樣的聲音,而且村口的水位漲速很快,我媽和村里其它幾個人感到事情不妙,第一感覺是必須把睡夢中的村民叫醒。時間就生命,我媽和他們就瘋了似的在全村呼喊,讓熟睡的人趕快起床,并組織人員往村的寨墻上去,準備避難。我們家聽到我媽異樣地呼喊也和其它人一道上了寨墻。到土墻上不久,洪水就肆虐了我們村,房屋倒塌,樹木沖倒,牲畜家禽流離失所,放眼望去,一片汪洋。
? ? ? 媽在人群中找到了我們一家,看看人都在,臉上的緊張表情才散去。但爸看見了媽脫口而出,你咋才上來呀,恁大的水!一時著急的爸,竟忘了我們也是聽到媽的呼喊聲才上來的。
? ? ? 聽完媽說了她在村口的情況,爸才露出了欣賞的目光。
? ? ? 因為我們村,周圍有土墻擋著,就東西兩個門口進水,大水進村內比較慢,再有我媽,隊委會,隊長,會計他們有很高的警惕性,聽到喊聲的人們往四面分,很快上到了寨墻上。所以經最后統計,我們村只一人因此次洪災遇難,還是在外走親戚未歸的。除此以外,在這個史無前例的特大洪峰面前據不完全統計駐馬店死亡人數超過了23萬,我村人員傷亡為零。
? ? ? ? 后來重建家又把媽累個半死。前半生建的家付之東流了,后半生還要生活,還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住處,一切還要重來。要建房,要用磚,用瓦,哪里弄?做吧!接下來的做磚坯,瓦坯,燒窯,出磚,出瓦,建房,直到住進房里,這一系列的苦力活,媽出的力,流的汗,勝于認何一頂天立地的男人。
? ? ? 81年姑出嫁,83年奶病故。當時正時逢改開,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拉開了序幕。無論是我家和集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時媽已四十多歲,而且有明顯的累傷。家里,地里,場里都要媽一個人忙,爸怕媽一個人忙不過來,更怕媽的累傷日漸加重。所以爸就勒令我放棄學業,回家幫忙。此時,媽也很無奈,只有面對現實。
? ? ? 我既然回來務農了,總得會干農活吧!意識到這一點,媽就下決心教我干活。
我是春季下得學,轉眼間就到了收麥的季節。第一天割麥,不知道媽什么時候起的床,等叫我們幾個吃飯時,天剛蒙蒙亮,我們吃完飯,媽把昨天就磨好的鐮一人給我們一把,她自己一把,我們就下地了。
到了地頭,媽知道我沒有割過麥,先給我演示一下怎樣去割麥,然后要我割幾把試試,她在旁邊看,看后及時的糾正了我的錯誤割法,說不能把腳放地太肯前,這樣容易被鐮刀劃傷,要把身子往前彎,還要注意,不要讓麥忙扎了眼睛。媽知道其活難干,所以只給我分了三壟,讓我實習。而她自己割九壟,爸割六壟,然而到了半響,數媽領先在前,把我和爸甩得很遠,縱然我使了全部的力量,在割麥的面前,還是敗給了媽。
割麥這種農活的可怕,我體驗之后才有更深的感受。我不知道當初我媽是怎樣在割麥這項農活上能堅持到現在,還遙遙領先的。
第二天,我勉強起床,起床后再摸摸腰,除了疼,就是酸,再也彎不下去了。媽看我割麥困難了,又恐怕我從小落下腰疼的毛病,就讓我和我弟往場里用架子車拉麥。我不會裝麥車,媽讓我弟扶著車把,然后手把手的教我裝車,并且說了裝車的注意事項:一,要把麥穗朝里裝,這樣麥籽不會掉在外面;二,不能把車裝偏,那樣即不好拉,也易翻車;三,不能把車裝的一頭輕,一頭重,那樣的話,拉麥費勁,要兩頭勻稱;四,從開始到快裝好車時始終保持一圈高中間低,到最后挑幾堆壓壓車心,裝好后用繩煞緊車就行了。
就這樣,從種子下地,到苗期管理,再到收獲,媽把自己會干的農活全部手把手的教會了我。
媽是個女人家,不會用牲口犂地,耙地,耩地,碾場,還有撒芝麻,這是男人的活。媽就給我找老師教,不幾年的工夫,媽就把我陪養成了一個響當當的莊稼人了。看著家里有了會干各種農活的男勞力,干什么活都能自力更生,再也不作難了,媽打心眼里高興。媽始終沒忘,自己的孩子要自己養這句話,并且把她這個座右銘早早地傳授給了我,讓我先學本實再成家。
就是這樣的一個媽,從不知道體恤自己才落上了一身的病。只看見媽在閑下來時用個木棍在自己身體不適的地方這敲敲那敲敲。年少無知的我也不知道關心地問個為什么。
直到看見在平頂山一五二醫院病房區的走廊里,掛著的一個玻璃框里寫了這么一句話:癌是全身疾病的局部反應,才深深地刺痛了我,原來媽是活生生累成了今天這個樣子。看到這行字,我的心像是用刀猛戳了一下,心疼的淚再也控制不住,盡情的在走廊里無聲的流淌……
然而見到媽時,還必須擦干淚水,強裝笑臉,因為怕媽知道病情,拒絕治療。媽知道,建個家,太難了!媽不想我們家因她而花太多的錢,再次拖垮這個并不富裕的家。
在一五二醫院治療期間,我們背著媽開了個小家庭會,會上一致通過,趁媽還有時間,決定由老二和爸爸帶媽到北京去,一找專家求救,二讓媽到天安門廣場,故宮這些地方看看,因為媽自從嫁給了爸,為了我們這個家從未出過遠門。會后,爸,兩個弟弟和小妹妹他們積極籌備治病的費用,我是老大,就負責在醫院里的一切事務。在媽生病期間,我們哥幾個有個約定,無論怎樣,就是一,不能再讓媽受勞作之苦;二,用藥和按摩盡量減輕媽被病魔折磨的疼痛。
我們小時候,媽背我們。媽老了,用我們的時候到了,必須讓媽感受到生兒養女是用來防老的。所以但凡上下樓梯或者要走短距離的路時,我就成了媽代步的工具,稍微長的路坐車。剛開始背媽,一慣爭強好勝的媽媽還不愿意讓我背,后來經過苦口婆心的勸說,才允許讓我背她。
化療療程的間隔期,我們出院回到老家, 我背著媽走在村上,左鄰右舍都說我們哥幾個是孝子,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從沒有因此而怠慢過,說我媽有福,干一輩子,值!
2007年春節,是我媽過的最后一個年。村上的人知道我媽有病,陸陸續續來看我媽,給我媽拜年,年老的有,年少的也有。從二十三小年開始,一直到過大初一,我家人來人往,接連不斷。仨仨倆倆的,送走一群,又來一群,總想多看看俺媽。有的一聊就是半天,競不顧年前辦年貨的繁忙。
在農歷二十五那天中午,我拿著我和我愛人我們倆個蒸的過年蒸饃,端一碗菜去喂我媽吃飯時,媽說,兒呀,你蒸饃咋不喊我包饃呀,也不知會蒸不……
我強裝笑臉說,干了一輩子活,還沒干夠呀?假笑著喂媽吃完飯,我終于到屋外好哭了一場……
? ? ? 媽媽性情剛烈,爭強好勝。一言九鼎,說到做到。為了她那個座右銘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經受了多少委屈和磨難,用語言是無法形容的。但有一樣能說的清楚,但凡了解我媽的人無不為媽的一生喝彩!
? ? 海陽
發自網易郵箱手機版? ? ? ? ? ? ? 《背上的媽》
? ? 一一紀念我媽病逝十周年
? ? ? 背上的媽被病魔折磨的體重越來越輕了,經常背她,我能感覺得到。我的心情和媽的體重恰恰相反,卻愈來愈重。有關媽的往事,就如昨天發生的一樣歷歷在目,一幕幕浮現在我的腦海……
? ? ? 事情就從我記事時說起吧……
? ? ? 我們家住在豫南一個貧窮的農村,家里有奶,爸,媽,姑和我們兄妹四個,爸在豫西一個市里教書,當時我小,在我看來,爸離家很遠。
? ? ? 那時,城鄉還未通公交,交通非常不便,我爸每逢假末返程,要步行三十多里地,去縣城坐火車才能到他所在的學校,放假回家,亦是如此,不管火車幾點到我們縣城車站,都要靠步行回家。爸是教師,他知道自己肩上負有多大責任。所以,爸和媽就象是兩根鐵軌,各自承擔著自己肩上的重擔,彼此很難分擔。
? ? ?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的家鄉,勞動力的報酬是不等的。男勞力每天合十二分,早上兩分,上午和下午分別五分。女勞力因為要做早飯,所以,早上這兩分是沒法掙的。而上午和下午,婦女們要喂孩子,還要比男勞力早點兒下班做午飯,隊上給她們上午四分,下午四分,每天一個婦女勞力才掙八分。姑剛下學,屬于半勞力,掙的分更少。總的來說,我們家整整少了一個男勞力掙工分,而且還是合分最多那位。這樣的話,生產隊部分人總不乏有人這樣說,有男勞力的家給像我家這樣,沒男勞力的家庭養孩子。其實這明擺的問題別人不說,我媽也知道。所以我媽常常說:“不能讓有男勞力的人家說,我們兄妹幾個是他們養活的”。
? ? ? 為了這個座右銘,媽就像一臺機器在勞作,早上媽總是起得好早,做完早飯,把飯蓋在鍋里溫著,再去隊里上早班,為的是多掙早上的兩分。等大家都下班吃飯了,飯也正是不熱不涼的時候,我們一家人三下五去二吃完飯,然后,媽安頓一下生了精神病的奶奶,就又去隊里上班了。中午下班顧不上歇一下就忙著做午飯,做完午飯照顧我奶和我們,然后是自己吃吃刷刷再上班。我們晚上吃完飯以后,媽還要在煤油燈下加班給我們哥幾個做針線活,總是忙到我睡醒一覺,看看油燈還在亮著,這就是我媽的一天。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 ? ? 當時家窮,沒有表,不知道媽總熬到幾點,每每看見媽熬夜我就會習慣地問,媽,你咋還沒睡?媽總說,睡不著啊。
? ? ? 那時的農村,機械還滯后,干活基本全靠人力。農村的一句順溜說得很實際,吃的差,干活苦,風里去,雨里撲,戰天斗地薯果腹。逢旱擔水澆,遇澇掂鍬舞。刮風顧草垛,下雨看草屋。隊里排澇,俺媽爭先,隊里抗旱,俺媽恐后,有兩次刮大風,媽想著隊里麥秸垛恐怕被風刮散了忙去義務地用土壓著,下雨我家的草房漏雨,忙找盆盆罐罐接著,還要往屋里弄曬干的柴火。特別是每逢夏季,雨來得急,走得快,柴火剛曬干,又淋濕了,媽常常為柴火發愁。逢下雨天,有時隊上也要忙,這樣的話,就顧公,顧不了家了。這些點點滴滴,星期天媽邊帶我,邊干活,天長日久,便耳濡目然了。
? ? ? 這還不是農民最累的時候,在莊稼人看來,最累的農活,恐怕算是麥收中的割麥了。
? ? ? ? 說這個活累,累就累在彎腰上。站在地頭,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麥田泛著金黃,正等著你去收獲。你要把你的腰彎到九十度以下才能抓到麥顆的腰部,另一支手拿著鐮刀伸到麥的根部往后一拉,然后把割掉后的麥成堆放好,待車拉。不彎腰則已,你這一彎腰,就要了命了,不服氣的話你不要認何支點在不干任何活的情況下,彎半天腰再直起來試試。頭暈目眩,腰酸,背痛,腿打軟就會一起向你襲來,直到把你累扒下為止。正是因為這項農活特別累,而且還是夏收的第一步,所以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隊里給割麥勞力按壟計分,媽為了多掙分,拿出從外公那里學到的割麥本領,總能多割幾壟,還遙遙領先。這最累的活兒我媽一干就是一個收麥季。
? ? ? ? 最前面是婦女們割麥,再就是跑得快的青年們拉麥,后面是我們放麥忙假的學生跟著拾麥,對這些親身的經歷,我都記憶猶新。
? ? ? 我媽不是鐵打的,她也知道累,但她更清楚的知道夏糧的重要性和收麥的緊迫感。我見媽比別人割得寬,回家就問:“媽,為啥不和別人割的一樣多” ?媽對我說:“多割麥多掙工分,還能為種秋莊稼爭取時間。太陽是不等人的,它不會因為你哪一塊麥沒收割,而停下腳步,等你收完麥子和種完秋苗再落山。咱們老農民在夏收當中是耽誤不起的,你耽誤了收獲,你就會耽誤秋種時間,耽誤了秋種,你下半年的糧食,油料,棉花等等都會減產,弄不好還會因種不上而絕收,這樣的話你就意味著要缺衣少食,所以咱們農村人都要爭分奪秒的和時間賽跑。春爭日,夏爭時的意義就在于此”。在夏收當中,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座右銘:不能讓人家說給自己養孩子,她要自己的孩子自已養。
? ? ? 最難忘的是1975年8月8日的早晨,這是蒼天下過三天三夜的特大暴雨之后,我們村到處是齊腿肚的水,雖然遍地是水,但水位仍然在繼續漲。7號夜里,當時爸放暑假也在家,媽好像預感到了什么事,和爸商量后,二老沒敢讓我們睡覺,還有奶和姑也沒睡,大概其它家庭也和我家一樣,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 ? ? 那一夜,只記得我媽把我們哥幾個交給了我爸,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拿著手電筒到村口看水情,還有村里的隊長,會計,隊委會的其它人都一夜未眠。后半夜,當我媽又出去看水時,聽到有滔滔水聲傳來,不僅有這異樣的聲音,而且村口的水位漲速很快,我媽和村里其它幾個人感到事情不妙,第一感覺是必須把睡夢中的村民叫醒。時間就生命,我媽和他們就瘋了似的在全村呼喊,讓熟睡的人趕快起床,并組織人員往村的寨墻上去,準備避難。我們家聽到我媽異樣地呼喊也和其它人一道上了寨墻。到土墻上不久,洪水就肆虐了我們村,房屋倒塌,樹木沖倒,牲畜家禽流離失所,放眼望去,一片汪洋。
? ? ? 媽在人群中找到了我們一家,看看人都在,臉上的緊張表情才散去。但爸看見了媽脫口而出,你咋才上來呀,恁大的水!一時著急的爸,竟忘了我們也是聽到媽的呼喊聲才上來的。
? ? ? 聽完媽說了她在村口的情況,爸才露出了欣賞的目光。
? ? ? 因為我們村,周圍有土墻擋著,就東西兩個門口進水,大水進村內比較慢,再有我媽,隊委會,隊長,會計他們有很高的警惕性,聽到喊聲的人們往四面分,很快上到了寨墻上。所以經最后統計,我們村只一人因此次洪災遇難,還是在外走親戚未歸的。除此以外,在這個史無前例的特大洪峰面前據不完全統計駐馬店死亡人數超過了23萬,我村人員傷亡為零。
? ? ? ? 后來重建家又把媽累個半死。前半生建的家付之東流了,后半生還要生活,還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住處,一切還要重來。要建房,要用磚,用瓦,哪里弄?做吧!接下來的做磚坯,瓦坯,燒窯,出磚,出瓦,建房,直到住進房里,這一系列的苦力活,媽出的力,流的汗,勝于認何一頂天立地的男人。
? ? ? 81年姑出嫁,83年奶病故。當時正時逢改開,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拉開了序幕。無論是我家和集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時媽已四十多歲,而且有明顯的累傷。家里,地里,場里都要媽一個人忙,爸怕媽一個人忙不過來,更怕媽的累傷日漸加重。所以爸就勒令我放棄學業,回家幫忙。此時,媽也很無奈,只有面對現實。
? ? ? 我既然回來務農了,總得會干農活吧!意識到這一點,媽就下決心教我干活。
我是春季下得學,轉眼間就到了收麥的季節。第一天割麥,不知道媽什么時候起的床,等叫我們幾個吃飯時,天剛蒙蒙亮,我們吃完飯,媽把昨天就磨好的鐮一人給我們一把,她自己一把,我們就下地了。
到了地頭,媽知道我沒有割過麥,先給我演示一下怎樣去割麥,然后要我割幾把試試,她在旁邊看,看后及時的糾正了我的錯誤割法,說不能把腳放地太肯前,這樣容易被鐮刀劃傷,要把身子往前彎,還要注意,不要讓麥忙扎了眼睛。媽知道其活難干,所以只給我分了三壟,讓我實習。而她自己割九壟,爸割六壟,然而到了半響,數媽領先在前,把我和爸甩得很遠,縱然我使了全部的力量,在割麥的面前,還是敗給了媽。
割麥這種農活的可怕,我體驗之后才有更深的感受。我不知道當初我媽是怎樣在割麥這項農活上能堅持到現在,還遙遙領先的。
第二天,我勉強起床,起床后再摸摸腰,除了疼,就是酸,再也彎不下去了。媽看我割麥困難了,又恐怕我從小落下腰疼的毛病,就讓我和我弟往場里用架子車拉麥。我不會裝麥車,媽讓我弟扶著車把,然后手把手的教我裝車,并且說了裝車的注意事項:一,要把麥穗朝里裝,這樣麥籽不會掉在外面;二,不能把車裝偏,那樣即不好拉,也易翻車;三,不能把車裝的一頭輕,一頭重,那樣的話,拉麥費勁,要兩頭勻稱;四,從開始到快裝好車時始終保持一圈高中間低,到最后挑幾堆壓壓車心,裝好后用繩煞緊車就行了。
就這樣,從種子下地,到苗期管理,再到收獲,媽把自己會干的農活全部手把手的教會了我。
媽是個女人家,不會用牲口犂地,耙地,耩地,碾場,還有撒芝麻,這是男人的活。媽就給我找老師教,不幾年的工夫,媽就把我陪養成了一個響當當的莊稼人了。看著家里有了會干各種農活的男勞力,干什么活都能自力更生,再也不作難了,媽打心眼里高興。媽始終沒忘,自己的孩子要自己養這句話,并且把她這個座右銘早早地傳授給了我,讓我先學本實再成家。
就是這樣的一個媽,從不知道體恤自己才落上了一身的病。只看見媽在閑下來時用個木棍在自己身體不適的地方這敲敲那敲敲。年少無知的我也不知道關心地問個為什么。
直到看見在平頂山一五二醫院病房區的走廊里,掛著的一個玻璃框里寫了這么一句話:癌是全身疾病的局部反應,才深深地刺痛了我,原來媽是活生生累成了今天這個樣子。看到這行字,我的心像是用刀猛戳了一下,心疼的淚再也控制不住,盡情的在走廊里無聲的流淌……
然而見到媽時,還必須擦干淚水,強裝笑臉,因為怕媽知道病情,拒絕治療。媽知道,建個家,太難了!媽不想我們家因她而花太多的錢,再次拖垮這個并不富裕的家。
在一五二醫院治療期間,我們背著媽開了個小家庭會,會上一致通過,趁媽還有時間,決定由老二和爸爸帶媽到北京去,一找專家求救,二讓媽到天安門廣場,故宮這些地方看看,因為媽自從嫁給了爸,為了我們這個家從未出過遠門。會后,爸,兩個弟弟和小妹妹他們積極籌備治病的費用,我是老大,就負責在醫院里的一切事務。在媽生病期間,我們哥幾個有個約定,無論怎樣,就是一,不能再讓媽受勞作之苦;二,用藥和按摩盡量減輕媽被病魔折磨的疼痛。
我們小時候,媽背我們。媽老了,用我們的時候到了,必須讓媽感受到生兒養女是用來防老的。所以但凡上下樓梯或者要走短距離的路時,我就成了媽代步的工具,稍微長的路坐車。剛開始背媽,一慣爭強好勝的媽媽還不愿意讓我背,后來經過苦口婆心的勸說,才允許讓我背她。
化療療程的間隔期,我們出院回到老家, 我背著媽走在村上,左鄰右舍都說我們哥幾個是孝子,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從沒有因此而怠慢過,說我媽有福,干一輩子,值!
2007年春節,是我媽過的最后一個年。村上的人知道我媽有病,陸陸續續來看我媽,給我媽拜年,年老的有,年少的也有。從二十三小年開始,一直到過大初一,我家人來人往,接連不斷。仨仨倆倆的,送走一群,又來一群,總想多看看俺媽。有的一聊就是半天,競不顧年前辦年貨的繁忙。
在農歷二十五那天中午,我拿著我和我愛人我們倆個蒸的過年蒸饃,端一碗菜去喂我媽吃飯時,媽說,兒呀,你蒸饃咋不喊我包饃呀,也不知會蒸不……
我強裝笑臉說,干了一輩子活,還沒干夠呀?假笑著喂媽吃完飯,我終于到屋外好哭了一場……
? ? ? 媽媽性情剛烈,爭強好勝。一言九鼎,說到做到。為了她那個座右銘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經受了多少委屈和磨難,用語言是無法形容的。但有一樣能說的清楚,但凡了解我媽的人無不為媽的一生喝彩!
? ? 海陽
發自網易郵箱手機版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