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然后,她像是要用言語提醒似地說道:“人生只有一次。” 接著又說:“就算過得不快樂或悲傷,人生也無法重新來過,是吧?每個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懂嗎?”語畢,峰靜靜地閉上眼睛,“所以,無論發生什么事,還是得繼續活下去。” 她說,縱然親人讓她痛不欲生,或是生下來是畸形,日子還是要繼續過下去。因為,珍貴的人生只有一次。
“我祖母領悟到了。” “領悟到什么?” “接受啊。” 接受這兩個字發自她水桶般的身軀,沁入我的心脾,“我祖母似乎意識到,既然只能活一次,只好全盤接受。”
——《奧杜邦的祈禱》
即將走上工作崗位,這幾日過得如夢似幻。晨起懶讀書,日晚倦倚床,吃了睡睡了吃,整日看電視。
看到自然困,睡。好讓自己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想,去愁。
我是害怕的。到了一個新的工作崗位,新的環境,新的同事,新的任務,不知能否適應,是否游刃有余。
我也害怕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因為要開始工作,開始賺錢,開始為自己的每一個決定、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開始獨立。
我不想那天到來。我不想接受自己馬上要工作的現實。這次,不是實習,是來真的了。
將和我一同邁入工作崗位的好友Y:其實我想到以后工作肯定會很繁重,就有點心累,有點玩不動。
我們之前約定,趁這幾天休息,雖然來不及出國,國內玩玩也好。畢竟,以后可能沒機會了。
可惜,一想到現實,沒心情,玩不動。
2.
在所有的拖延之戰中,跟現實相對抗的戰斗是最不可思議的。我們中有些人就不愿意接受事情的本來面目。我們無法容忍限制;我們無法容忍自己不能控制他人;我們也無法容忍沒有人會來拯救我們。有時候人們會臆想事情應該是怎么樣的,并以此作為生活的依據,他們把這樣的臆想看成了現實。有些人就是無法接受自己必須面對的事實,而拖延就是他們跟現實的一場戰斗。
——《拖延心理學》
雖然自己還不至于在上班這件大事上拖延,但借電視消愁還是有的。它能讓我產生一種不知今夕是何日的錯覺。似乎,離上班那天,還遠著呢。似乎,現實離自己,也還遠著呢。
可是,這些天的我,仍暴躁有余,耐心不足,甚不可愛。
克勞狄:自然界給了每一個人幸福的機會,人們都知道,卻不知如何得到它。 泰勒·本·沙哈爾教授:幸福的定義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真正快樂的人,能夠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整日對著電視哭笑毫無意義,這不是一種能讓我幸福的生活方式。借此消愁,同借酒消愁般,于事無補,愁更愁。
與事實的抗爭皆無用。
曾有一家伙深夜發來微信:怎么辦,我們分手了。心好痛。我說你只能接受,還能怎么辦。
像亦舒師太寫的那樣:她追上來,”丈夫變了心,應該怎么辦?” 諾芹沒好氣,”殺死他,吃掉他的肉,骨頭埋在后園里。” ?對方怯怯地問:”有無更好方法?” ”有,請他走,再見珍重,不迭不送,然后振作地過生活。”
接受,然后振作地過生活。
3.
當你允許、接受、探究并嘗試去管理你情緒的時候,這些情緒就不會再阻礙你采取行動。當你面對一個令人恐慌的任務的時候,嘗試讓自己平靜下來。或許你需要有意識地做一個深呼吸,讓自己確信,事實上你現在所面對的并不全然是一場災難和浩劫;這樣你就可以重新獲得一種內心的平衡,好讓自己可以真正地重新思考。
——《拖延心理學》
“反語處理”的研究告訴我們:當我們壓抑一種自然現象,那種現象只會加強。
越是逃避現實,便越覺現實面目可憎。懷抱恐懼之心,則萬事萬物皆可怖。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逃避現實的痛苦是人類的天性,要讓心靈獲得成長,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盡全力,不惜一切代價,完全忠于事實。
逃避,你就輸了。
哈佛幸福課中提到了非理性想法的三個陷阱來幫助我們正視現實,更正扭曲的想法。
其中一個陷阱是虛構。就是當我們無中生有的時候。
就像我有時候會胡亂猜測自己的新同事會不會不好相處,假設自己會遇到的種種困難。自己嚇自己,更加不愿去上班了。
正視現實,接受現實,然后我們發現現實不過如此,然后我們才能有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