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趙對敵戰略意圖掌握不足
趙在前期一直認為是秦發起是局部區域戰,而秦王要的卻是生死大決戰!導致廉頗錯失前期戰略優勢之時機,導致對峙三年耗損國力軍情、導致戰況彼消敵長
二 敵我國勢、國情掌握不明
秦有虎狼之心、而商鞅變法之后已有吞并天下,統一六國之志!秦王憤六世之烈、秦人之氣終聚于贏政一身,而氣吞山河,其勢如虹!而趙恐在當時斷無之志、并應視為不可能完成之事。所謂只有瘋子才能做成瘋狂之事!
秦趙戰爭初期雖號稱國力相當,然重要兩點不同!
1、心志、氣勢完全不同
2、秦比趙有更廣袤耕地、重農業而又有巴蜀李冰建成都江堰之肥沃之地。在糧草戰爭供給實則大優與趙地、所以秦有長途奔襲而對峙三年的底氣。究其原因綜合國力經濟實力秦更勝趙一籌,則戰爭打的不僅是軍力、更是國力、還是國民心志氣勢凝聚而出的國運國勢之爭!
三 對強敵“非善茬”貪圖其利 節理先輸
趙在事發前想坐收漁利、不戰而訛取秦鏖戰所得上黨之地。導致秦得發動長平之戰之口實,與秦舉國全軍伐戰同仇敵愾之士氣!而趙節理和士氣上則再先輸一局,如非此前因、則趙人胡服騎射和慷慨悲歌之士!怎能在敵人圍舉國門本土作戰、并敵弱我強之時畏秦不出,節理輸人而致士氣不舉是原因之一!
四 趙王一錯再錯
1、貪圖便宜、節理先輸于強敵
2、戰爭初期趙軍優勢之時不審時度勢、錯估秦王之志,任廉頗守而不出三年空耗有限國力、錯失戰機
3、在敵長我消、國力不濟之時,出而不守棄廉頗而用紙上談兵趙括。彼時繼續用廉頗之策已是唯一之選 、可勝之選。然趙王在決斷之刻不能堅持到底!
五 缺乏文臣武將人才、公子坐大誤國
武:趙除老矣廉頗再無良將
文:基本無經天緯地之才
戚:平原君趙勝,無才貪名好利、戰國四大公子皆誤國
六 對峙三年,伐謀、伐交不前
合縱六國應不止,長平對決之時、秦王野心之昭然若揭。伐交六國、曉以利害,趙國危則六國傾覆如累卵之勢。與六國合縱聯盟拒秦、事有可為
七 無釜底抽薪、出奇不意之策
秦軍深入敵境戰線過長,對峙三年糧草軍需供給肯有漏洞,其間應尋找機會切斷其軍需供應。兵者詭道、戰事其間應離間秦王將相,動搖秦王、秦軍心志等手段皆可用。趙軍據高臨水,伺機借風勢、火勢、水勢未趙軍所用,應尋出奇不意制勝之策
八 糧草供應、應對措施不當
趙軍中缺糧、國力不濟難堅持之時,應曉以利害、許以高利、與六國借糧,并全軍乃至舉國統一糧食配給。
趙45萬大軍,10萬地域最近士兵暫遣歸鄉即可從事糧農生產、待隨時召回,又可緩解軍需。另15萬就近開荒墾地,興修水利。剩20萬固守壁壘,守而不出、軍中傷弱病馬分批宰殺充饑。如若能再堅持半載、因秦軍供給線更長,軍需不濟、則必將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