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賦

夫感者,性靈之泉也。天地氤氳而生萬物,人心交感以通神明。昔者太史公游齊魯,觀洙泗遺風,撫碑碣而涕零;杜子美過石壕,聞老嫗泣語,掩青衫以愴然。此皆天地至情發乎中,非矯飾可得也。

昔管仲困于縲紲,鮑叔解衣推食,仲謂:"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不以貧賤易交,不以成敗改志,其誠可貫金石。后仲為齊相,九合諸侯,未嘗忘鮑叔之義。每語桓公曰:"使齊稱霸者,非臣之力,實鮑子之德也。"此知己之感,千載猶聞其聲。

范文正公守桐廬,遇寒士歿于途,解裘覆之,市棺以葬。僚屬問:"公何厚此陌路?"對曰:"吾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今見孤寒客死,豈忍視若草芥?"其言樸質無華,而仁心灼灼。后修岳陽樓,乃作"先憂后樂"之語,蓋本此惻隱之心也。

文山臨刑,南面再拜。獄中作《正氣歌》,列十二忠烈事,自比張睢陽、顏常山。當其赴刑市,觀者如堵,莫不垂淚。有童子捧酒進曰:"丞相忠義,天地可鑒。"文山飲盡,擲杯長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言既出,山河震動,風云變色。后三百年,史可法守揚州,猶誦其句以勵將士。

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然能使人臨危不懼,處變不驚者,非獨忠義之氣,亦因感通之力也。今觀世風日薄,或有疑古道不可復者。然每見白衣逆行于疫癘,黔首捐軀于洪濤,未嘗不慨然興懷:華夏風骨,固在人心矣。

蓋感動之道,始于微末,成于堅持。昔屈子沉江,楚人競渡以念;伍員抉目,吳地立祠而祭。今人縱不諳文言,然見義勇為,聞善則喜,此非古今同慨者乎?若使天下常懷此心,則三代之風可復見于今日矣。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