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我是無法直面生命低谷的人。所以更不要說去對抗低谷了。對于低谷,要么是采取逃避,要么是采取壓抑的策略,把所有不好的感受都屏蔽掉,只因為真自我太脆弱,感覺根本承受不起任何的打擊。
可以講這個就是切切實實的鴕鳥政策。只是這個過程的發生基本已經進入了自動化的模式,一旦出現低谷,我就會自行開啟逃避模式或壓抑模式,逃跑進游戲世界或影視作品中,大量消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以期躲過負面情緒的體驗。
內在創傷過多的人,真心難以鼓起勇氣積聚到足夠的力量去面對真實的自我,那個破碎不堪的自我。大部分的內心力量都用來逃避和壓抑負面情緒了,還哪有什么多余的力量去面對和療愈創傷呢?
盡管有好多的切實可行的方法論去支持,去幫助實踐和成長,但到了一些關鍵位置卻常常掉鏈子,這是跟內在的心理狀態有莫大關系的。
我不知道元認知能力是否可以幫助一個人去處理創傷導致的不良影響,但積極主動地去面對這些舊有創傷卻是療愈必不可少的態度。
最近在重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三章講到習慣一積極主動,在接近章末處提到,大部分的人常犯的最大錯誤,并非犯錯本身,而是面對自身錯誤的回應方式。當你選擇逃避、不去理會這些錯誤時,它就像毒液一樣留在你的身體里一直殘害你,使得你的身體變壞,無法取得更高的成就。若你能在犯錯后,立刻承認,并從錯誤中反思,吸取教訓,避免下一次犯同類錯誤,日積月累,進步和成長的復利效應會大得驚人,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么拉開的。而第二種面對錯誤的回應方式正是積極主動原則的實際應用。
回望我自己的過去,我并非積極主動回應自身錯誤的人,反而是找借口、逃避承擔自己的責任。所以結果就是,當需要去回顧、反思和吸取教訓等過程時,我就會被潛意識強大的習慣左右,跳過這個步驟,所以一直進步都不明顯。
這個算是元認知能力發揮作用的過程嗎?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目前起碼做出了第一步,就是坦然面對自己錯誤,承認自己的錯誤,并反思和吸取教訓。相信之后做回顧、反思等步驟時,能夠更加積極主動,成為進取型選手,去掌控回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而不是輸給大腦或某個情緒。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