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沒見的朋友,好不容易再相會。
大學時手足情深,互幫互助。畢業后,天各一方,回報家鄉。他考上了鎮上的公務員,我做了中學教師。經歷的差異,讓我們像平行線一樣,孤軍深入。
憶舊是必須的。師大食堂擴建了,不知道二樓樓梯口,那家川菜還在不在?在的,我前年暑假回去,還去吃了。是嗎?前年回去?有沒有去拜訪,那個男神老師呀?哪個?就是帶你們實習的,姓什么來著……
回憶了好久,如同電視劇的序幕,終究要轉到直播。
他問我,看你朋友圈的動態,每天都是精神飽滿。就連撒的狗糧,也總是喜笑顏開,一定過得不錯吧?
我沒急著作答,發出淡淡的笑。腦門一熱,卻蹦出個問題:你猜我過得好不好?
聽我反問,他也不知所措,只是敷衍著:當然很好,簡直就是我的榜樣??!
我又笑了笑。說實話,畢業這么幾年,大家都混得差不多。當年的同學,基本都來自農村,當老師的居多,金錢和權力都難以在幾年間集中。
朋友又開始羨慕做老師,有假期,有周末,工作內容單一,交際單純。
我還是帶著笑容,給他解釋。工作幾年,平時補課到周六下午,帶高三時,只有周天半天休息。周日晚上,要么守晚自習,要么開教師大會。
至于寒暑假,我休過最長的是兩周。培訓、補課、招生,看似完美的漫長假期,早被瓜分得零零碎碎。
朋友聽我講完,有些不相信,一愣一愣的。
我告訴你更恐怖的。帶班主任時,每天早晨六點半前進班,全天“勤跟死守”,晚上十點多查完學生宿舍,才能回去休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說這些時,我仍是面帶微笑。
朋友像是在聽鬼故事,臉色越發慘白。他終于忍不住了,工作那么累,你還笑得出來?。?/b>
聽到他的坦誠,我也開懷大笑,那笑聲,是從多年前的校園傳來的,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
過得好不好,不都得笑嗎?
樂觀,是一種生活方式。富裕,有揮霍消遣的歡快;窮困,也有細細品味的小幸福。閑散,等待你的多是沉睡后的迷茫;忙碌,也有充實飽滿之后的成就感。
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笑多了,就會忘記生活的苦澀。無論遇到什么事,我總是微笑著面對。哪怕是彎起的嘴角,藏著牽強的尷尬,我從不服輸。微笑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越努力,越幸運。
一陣暢快之后,朋友也給我講起他們單位的“苦澀”。有一次為了應對檢查,忙了一個通宵,準備各種材料。在一次招商接待中,喝到了胃出血,出院后領導還大罵“沒出息”……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誰也不比誰好過。
熟悉我的朋友,都能感受到我的“正能量”,我幾乎不會向外宣泄,任何負面情緒。我總覺得,只有消化掉更多挑戰的生命,才會愈發堅強,才會經受的了血雨腥風。
我曬出的微笑和勵志,是在激勵別人,何曾不也是在警醒自己呢!
把“正能量”傳染給身邊人,把“負能量”轉化為寶貴的經歷,生命的厚度就會越累越厚,朋友圈子的氣場也會越來越強。
交談時而沉重,時而愉悅。歡聲笑語中,我們真像回到了,純真的象牙塔時代。
朋友告別時,我們緊緊擁抱,互相鼓勵著。轉身一瞬,我看到他臉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