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微信公眾號的實驗

微信公眾號,一個新物種。

遙想當年,微信這個聊天軟件,好友列表中出現的機構帳號。

這有點像以前,騰訊的客服QQ,或者提供天氣、安全服務的帳號。

我可能已經記混了,這是現在的吧?


總之他們把,一些公共服務,用去中心化的方式,私人好友的方式,分發了。

當時的感覺就像是,公共機構也可以進駐到好用列表中了,像一個私人好友,而不是給產品加了一個功能頁。

但,當時也覺得,這只是多了一個功能而已。

當年玩貼吧的我,還嘗試申請了一個帳號。后來,發現這是一對多的形式。

內容是一頁圖文,這并不是我想要的。那時我喜歡帖子的形式,隨時更新和交流。

棄之。


更為重要的是,沒有好友在玩微信。那時,我甚至連QQ都很少用。

但后來微信一發不可收拾。不知什么魔力,人人都開始用微信了,好像忘記了手機QQ一樣。

誰知道什么鬼,它和QQ有什么區別呢?除了功能少一點。


微信公眾號,聚集了非常多的利益鏈,形成龐大的產業。

它也改變了我們,在網頁上瀏覽信息的習慣。

越來越多的內容塞進來。

訂閱號列表,有點不完的紅點。

但大部分信息,都沒什么價值,我不覺得有什沒可看的。

直到,遇見互聯網上個人影響力很強的,公眾號。比如caoz、馮大輝、keso、羅永浩等。

他們的內容和見聞,很有意思。

而大多數所謂的新媒體,內容都少了些味道。


工作之后,了解到微信公眾號以形成很完善的營銷鏈條。

有專門提供內容的,有刷閱讀量和粉絲的,有輔助排版編輯的,有數據分析的。

就像一個工廠,生產喂投我們的信息飼料。

天吶,我們真的是在被喂食!


回到開頭,微信公眾號出現在好友列表的那一刻。

公共服務和信息,放佛拉進了距離,開始為我們私人定制了。這是一種創新形式,人們只是借了勢,但是還沒用好形。

從那些名人的公眾號,和羅輯思維的語音分發形式,啟示好的形應該是互動的、有人格屬性的。

這才是公眾號,正確的使用姿勢。


我打算做一個實驗。


做一個公眾號,出現在你的列表。如好友一樣的出現在列表。

我就是發幾句簡單的,不需要二次點開的內容。像與你正常對話。

分享我的生活和感受。


起因是,我發現,雖然網絡連接越來越方便,我們卻更孤獨了。

人們都有自己的事情,被手機里某些內容吸引著。我們互不了解彼此,世界是碎的。

你感興趣的,別人不懂。我想說的,沒有回饋。

現在假設有一個,什么都愿意與之分享,而且他都會感興趣的好友。可以有嗎?

我想到了公眾號。


當然這有一個問題,我能與之交際的好友是有限的。

微博的明星有上千萬的粉絲,如果有私信,不可能都回吧?

這里面個人就是篩選器。喜歡我的內容和風格的人,是有限的。能產生交流也是有限的。

人少,是不是就沒商業價值呢?這么精準有效的流量,沒有比這跟劃算了。

從運營內容到運營用戶轉變。


那這樣和但個人,加一堆QQ好友有什么區別呢?

你不能總是群發吧消息吧?你得主動加好友才有人吧?別人要接觸你,也只有你們主動交流了才知道合適不合適吧?

這就像是把好友當做一個總體,來看待。


公眾號:部落10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社交紅利閱讀筆記 書名:社交紅利(修訂升級版) 作者:徐志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正文前筆記: 推薦序1摘要 社交...
    鳧水閱讀 9,040評論 4 26
  • Android 自定義View的各種姿勢1 Activity的顯示之ViewRootImpl詳解 Activity...
    passiontim閱讀 173,523評論 25 708
  • 文:一如既往 那是我大概8、9歲時的一個暑假,我住在父親的宿舍里面,宿舍后面就是父親工作的地方,有一次我站在窗戶向...
    一如既往加油閱讀 671評論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