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一個新物種。
遙想當年,微信這個聊天軟件,好友列表中出現的機構帳號。
這有點像以前,騰訊的客服QQ,或者提供天氣、安全服務的帳號。
我可能已經記混了,這是現在的吧?
總之他們把,一些公共服務,用去中心化的方式,私人好友的方式,分發了。
當時的感覺就像是,公共機構也可以進駐到好用列表中了,像一個私人好友,而不是給產品加了一個功能頁。
但,當時也覺得,這只是多了一個功能而已。
當年玩貼吧的我,還嘗試申請了一個帳號。后來,發現這是一對多的形式。
內容是一頁圖文,這并不是我想要的。那時我喜歡帖子的形式,隨時更新和交流。
棄之。
更為重要的是,沒有好友在玩微信。那時,我甚至連QQ都很少用。
但后來微信一發不可收拾。不知什么魔力,人人都開始用微信了,好像忘記了手機QQ一樣。
誰知道什么鬼,它和QQ有什么區別呢?除了功能少一點。
微信公眾號,聚集了非常多的利益鏈,形成龐大的產業。
它也改變了我們,在網頁上瀏覽信息的習慣。
越來越多的內容塞進來。
訂閱號列表,有點不完的紅點。
但大部分信息,都沒什么價值,我不覺得有什沒可看的。
直到,遇見互聯網上個人影響力很強的,公眾號。比如caoz、馮大輝、keso、羅永浩等。
他們的內容和見聞,很有意思。
而大多數所謂的新媒體,內容都少了些味道。
工作之后,了解到微信公眾號以形成很完善的營銷鏈條。
有專門提供內容的,有刷閱讀量和粉絲的,有輔助排版編輯的,有數據分析的。
就像一個工廠,生產喂投我們的信息飼料。
天吶,我們真的是在被喂食!
回到開頭,微信公眾號出現在好友列表的那一刻。
公共服務和信息,放佛拉進了距離,開始為我們私人定制了。這是一種創新形式,人們只是借了勢,但是還沒用好形。
從那些名人的公眾號,和羅輯思維的語音分發形式,啟示好的形應該是互動的、有人格屬性的。
這才是公眾號,正確的使用姿勢。
我打算做一個實驗。
做一個公眾號,出現在你的列表。如好友一樣的出現在列表。
我就是發幾句簡單的,不需要二次點開的內容。像與你正常對話。
分享我的生活和感受。
起因是,我發現,雖然網絡連接越來越方便,我們卻更孤獨了。
人們都有自己的事情,被手機里某些內容吸引著。我們互不了解彼此,世界是碎的。
你感興趣的,別人不懂。我想說的,沒有回饋。
現在假設有一個,什么都愿意與之分享,而且他都會感興趣的好友。可以有嗎?
我想到了公眾號。
當然這有一個問題,我能與之交際的好友是有限的。
微博的明星有上千萬的粉絲,如果有私信,不可能都回吧?
這里面個人就是篩選器。喜歡我的內容和風格的人,是有限的。能產生交流也是有限的。
人少,是不是就沒商業價值呢?這么精準有效的流量,沒有比這跟劃算了。
從運營內容到運營用戶轉變。
那這樣和但個人,加一堆QQ好友有什么區別呢?
你不能總是群發吧消息吧?你得主動加好友才有人吧?別人要接觸你,也只有你們主動交流了才知道合適不合適吧?
這就像是把好友當做一個總體,來看待。
公眾號:部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