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期兩天的轟轟烈烈的司法考試已經落下帷幕了,來感受一下這次的天下第一考。
有一種難過叫做,不是所有魯迅都姓周,有一種心疼叫做,有的人就是只有一只手,有一種倔強叫做,我愛有幾個民族就有幾個民族,有一種尷尬叫做,以上說法都不對。
看清楚了嗎,世事并非我以為的就是我以為的,也許很多人抱怨著:司法考試已經轉變為猜測出卷人心思的考試,也許很多人自嘲著:明年再戰,也許很多人叫囂著:有朝一日權在手,解放天下司法狗,可是更多的人會認真反思,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都得了一種叫做想當然的病,為什么魯迅一定要姓周?
2.
強大的理論應由強大的邏輯支撐,常常會想起大一剛入學的時候老師就總是在強調,法科學生,從現在開始就應該用法律人的思維去思考事情,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法律人,很多人都說這是大學學生才會常常提到的一個詞匯,坦白講,我也不是很喜歡他,太清淺,太云淡風輕,太無關痛癢,若為律師,若為法官,若為檢察官,每一個名稱都是厚重的責任,沉甸甸的質量,擲地有聲,但偏偏為法律人,我們還不夠資格,我們有的只是信仰,司法考試便成為了必不可少,每年都能看到司法考試中的一些刁鉆的題目,可如果連司法考試都無法通過,我們該如何用法律去立足呢。
好比做律師,律師的身份是民間的,沒有權勢,孤身一人,手無寸鐵,唯一的斗爭方式,就是說理。他們用專業知識,用事實和邏輯,來防衛,來對抗,來攻擊。律師唯一的武器就是法律。律師說理,靠的只能是法律。靠的不是法律的矛盾,不是法律的空隙,而是靠法律的權威,靠法律里的真理。簡單的說,律師的優勢就在于懂法律。而如今大學自詡法科生的我們卻并不懂法,只有當慘不忍睹的成績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真的要去看看比自己強大很多的人的世界,才會知道自己有多貧瘠。我們在享受著父母能給的最好的生活,浪費著大把的光陰,卻看不到,生活本來的不容易,是誰在替你承擔著。而真正到了要考司法考試,要考會計師資格,要考英語四六級,我們又忙著去教育機構報輔導班,可是溜走的時間,缺失的努力不會再回來的,知識不會坐等而來,而我們也只能為自己的想當然買單。
3.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的,大學嘛,就是用來揮霍,就是用來行萬里路,就是用來談戀愛,就是用來結交朋友的,但是,現實卻告訴我們,如果不是讀書的積淀,你行萬里路也不過是郵差,如果專業知識不夠硬,沒有一份立足的技能,畢業季必定是分手季,如果不是自身擁有資源,朋友也止步于hello friend.同學,醒醒,現實一記又一記的耳光抽來,打臉會疼,打多了會腫,腫了會丑,別再想當然,不是所有魯迅都姓周,不是所有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