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字魔術師

? ? ? ?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是由10個小故事構成的,在不同的故事中,主人公各不相同,卻又部分相關,故事都發生在作者從小生活的大商場里,每個故事里可能出現一兩個人物,基本上都穿插有魔術師的存在。很多故事里有不同的人死去,但是卻沒有太多悲哀,是一種淡雅的風格。

? ? ? ?魔術師在文中有時候充當了全能型的敘述者的角色,對于遇到的問題,他都能給當事人和我們一個解釋,可能有時候當事人無法理解,有時候作為讀者的我也無法完全明白,有點小科幻的感覺,但是卻愿意相信他的敘述方式。

? ? ? ?閱讀這本書時,想到了自己最愛的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說以及魯本·豐塞卡《新年快樂》,不太相似的小說風格,但是都讓我歡喜雀躍。現在打字的自己手在不停地抖,因為總是害怕心中所想的來不及表達,擔心自己現在的心境會消失,憂慮下一刻的自己會遺忘這一切,恐懼突然驚醒發現這是一場夢。幸運的是今天是十一國慶節,無人來打擾孤身一人的我。

? ? ? ?這一刻我明白了為什么說不是我們選擇寫作,而是作品選擇了我們,在頭腦里的神經細胞不停地發送電生理活動的時候,我們無法停下,必須記錄這一切。其實還是引用巴爾加斯·略薩的話最直接“小說家不選擇主題,是他被主題選擇。他之所以寫某些事情,是因為某些事情出現在他腦海里。在主題的選擇過程中,作家的自由是相對的,可能是不存在的”。對于已經明白或者確定的道理,我們無須再用自己的話去表達,借用他人已有的話語,把心思花在前人未曾想到的問題上。畢竟人類很大的一個優勢在于,可以借助前人總結的經驗教訓,避免一些常見的重蹈覆轍。歌德曾說過“年輕人,要聽聽老人的話語,一開始就在盡可能正確的道路上往前走,不要重復他們已經有過的失敗的嘗試”。而王小波說“別人的痛苦才是你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痛苦不是我今天想討論的話題,但是其中包含的一層意思卻可以理解為:不必去經歷每一件事,有時候只需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知道事情將會如何發展。

? ? ? ?我很少寫文章,因為自己雖然很喜歡這個事情,但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會一次次發現自己的淺薄,想寫得很多內容都無法深入探索,只能淺嘗輒止,亦或是拾人牙慧,甚至是嚼別人已經嚼過了一個小時的口香糖。不過想想里爾克“探索那叫你寫的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心的深處;你要坦白承認,萬一你要寫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心中能生出些許安慰。因為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想讓朋友們知道這本書還不錯。我知道節假日是無關緊要的,午飯是毫無意義的,我要做的是看完這本書,并且記錄下自己的內心。

? ? ? ?小說,曾經更愛看的是長篇小說,這和影視作品一樣,自己以往愛看的是外國電視劇和韓國電影,基本不看新電影,總以為短篇小說和電影一樣,來不及表達一個主題就結束了。但是最近我更偏愛短篇小說了,想看看別人都是如何在那么短的篇幅里勾畫出一個完美的世界,如何用三言兩語讓一個個人物或者故事動人心弦,想知道人們的創造力或者或虛構能力能有多么瘋狂。我知道我不會失望,短篇小說的世界很精彩。能說說你愛的短篇小說家是誰嗎?或者最愛的短篇小說是什么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