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涉及子貢的共計38章,其中6章與“仁”有關。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仁”居首,可見其重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基本含義是仁愛。仁就是普遍的愛,不是一視同仁的愛,而是有遠近親疏的有差等的愛,“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仁愛要求體恤別人,推己及人。忠和恕乃是仁的同一內涵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忠是仁的積極的一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是人的消極的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愛的最高目標、最廣目標是博施廣濟、泛愛民眾,如果“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那就超越了“仁”、達到更高層次的“圣”,這連堯和舜也難以做到。從這個意義來說,管仲是仁者。
“仁”是社會人有禮有節的道德標準、是有志者無怨無悔的人生追求,既對自身負責,也為社會盡責。“仁”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推己及人上“終身行之”、一以貫之。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論語·公冶長》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論語·述而》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
參考文獻:《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9月版。
權益聲明:文章及圖片權益均歸屬于“三六書屋”,轉載請注明,若不慎侵權請刪除或告知。言不盡意,謹致謝忱!
特別說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