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焦慮、功利抹殺了孩子追求知識的快樂
? ? ? ? “空心病”這個詞第一次聽說,什么意思呢,就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干什么都提不起興趣。通俗講就是了無生趣。教育專家認為是全社會的功利化教育導致孩子們對生命的厭倦、挫敗感及無意義感。有點兒可怕,卻又切中要害。從新東方烏魯木齊分校的鄧小龍校長提供的一組數據可以看到,在北京海淀區的高校每年約有70名孩子自殺,而這些孩子的家長職業排名依次是教師、醫護、公務員、管理、農民。難道說是父母的高期望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 ? ? ? 雖然,我們大多數的孩子還不至于走上那樣極端的道路,但是厭學并因此和家長產生沖突是很多家庭不同程度存在的。羅素說,對知識的追求,是人類的一種單純而強烈的情感,貫穿人的一生。也就是說,“學習力”是人的天性,但是很多時候是環境和家長的焦慮抹殺了這種學習的激情。誠然,我們無力改變現在的教育環境,甚至不得不感激應試教育給了普通人鋰魚跳龍門的機會,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改變對孩子學習的態度,調整自己的心態,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和鼓勵和肯定,讓孩子輕裝往前走,這才是給孩子的正能量。
沖突是怎樣產生的?
? ? ? ? ?看到同學家長在微信群里發了這么一段嘴子:“不談學習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談學習,雞飛狗跳,烏嗷喊叫;前一秒如膠似漆,后一秒叮咣就削”“我們給孩子的愛,就像是一首歌的歌詞,愛恨就在一瞬間!”說的就是家庭里常見的沖突。那么沖突是如何產生的呢?
? ? ? ? ? 首先是“不同頻”。
? ? ? ? ?孩子:媽媽,我今天不想上學了。
? ? ? ? ? 媽媽:哎呀,那怎么能行呢?不上學你想干嗎,沒文化的人將來能做什么,放羊嗎?我一天辛辛苦苦供你上學,不就是指望你將來上個好大學,能有出息嗎?你這樣......
? ? ? ? ?其實,這個孩子可能只是因為不舒服或不喜歡老師,或其它什么原因,他的前提是今天,是當下,而媽媽已經跑到未來去了。
? ? ? ? ?第二,是需求不同。孩子的需求是獨立自主,而家長的需求和習慣則是管教和權威。所以家長要有意識的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 ? ? ? 第三,是家長對“過程”缺乏了解。成長是一個過程,好習慣的養成、錯誤行為的糾正、成績的提升同樣是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比如,我以前在給女兒檢查作業時常說的:這個錯誤已經給你糾正過了,你怎么能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呢?或者:”事不過三,犯錯不可怕,關鍵是不能犯同樣的錯誤,一個人怎么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呢”。其實捫心自問,大人就能做到立行立改嗎,如果這么容易,那戒煙的人就不會那么難了。
? ? ? ? ?每一種偏差行為的背后,都反映出一種心理需求,需要給予相應的心理營養
? ? ? ? “暴燥、易怒、畏難、撒謊、粗心、拖延、交友困難、愛動手”,等等問題,歸結起來可以分為三類: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障礙、偏差行為。都是因為心理營養的缺失,需要家長給予相應的心理營養的滋養。
? ? ? ? ? 第一個營養,無條件的接納和體現重要性。孩子出生時,我們是無條件的接納,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接納越來越少,否定越來越多。接納首先是接納對方的感受。“每個人都擁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我擁有把它表達出來的權利”。當發現和孩子不同頻時,應該先接納他的感受,也就是先“同頻”,然后再帶領他到你要去的地方,也就是“調頻”。其次是要接納對方的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第三,是要接納對方的期待。也就是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讓對方覺得自己很重要實際上是在給對方增加能量。重要性往往體現在時間分配上。
我的孩子復制了我的什么?
? ? ? ? ?在一次培訓之前,我們被要求寫出你希望解決自己孩子的什么問題?其實我覺得我家孩子并不存在什么問題,如果說美中不足的話,就是我希望她膽子更大一些,表現欲望再強一些,再多一些冒險精神,不要在沉默中隱藏自己的優秀。分析原因時,我覺得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不喜歡往人前沖。盡管現在的我因為職業需要或自己刻意改變的結果,時常會站到人前。但是骨子里的我依然是好靜的,不喜張揚的。所以,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真的是非常有道理的。“龍生龍,鳳生鳳”這句千古名句并不是以偏概全。所以,父母們在痛斥孩子的某個臭毛病時,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 ? ? ? “沒有能力不足的孩子,只有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孩子”“教練的級別決定選手的級別”。為了提高自己的教練級別,我還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