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呆久了,偶爾回趟農村,發覺自己居然很享受這里的生活。也許是真的放下了許多東西,不再浮躁、追求虛無,心里寧靜了,才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回想在城里的日子,工作的那些年,早出晚歸,一天當中,除了午飯時間能夠見到點陽光,其余都窩在辦公室里。碼字、上網、聊天、吹空調,成為每一天的生活主題。
離崗的日子,懷娃帶娃的這些年,除了市場買買菜,偶爾超市逛逛,煩悶了下樓透透氣,再奢侈點公園散散步,似乎再沒其他可圈可點的地方。
無趣,是城里人的常態。無趣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慣性,變成了理所當然。即使很多時候,感到壓抑、煩悶、不舒服,卻始終沒有勇氣跨出那一步——做人們眼中的“傻缺”——回歸自然。
活著,怎樣活著,究竟是自己需要,還是為了順應他人。
真正的有趣,又是怎樣一種狀態?
通過這段時間與孩子相處,雖然不那么盡心,常常偷懶離職抱手機,可還是能感受到她的變化。她的笑,那么純、那么真,發自內心,沒有半點將就和遲疑。她快樂的那一刻,也成了我常常想要去捕抓的鏡頭。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大雨,開心得伸出小手去接雨,好幾次沒看住,被她給溜了出去。那一刻,看她“使壞”的樣子,真想揍屁股。
第一次下地干活,開心得抓起瓜兒們使勁往籃子里扔。俺心疼那瓜,皮都磨破了。
剛回家的頭幾日,奶奶防御工作沒做足,遭遇“鬼子”進村,拆它個毛都不剩。
那些個菜啊草啊,全成了玩具。時不時扯上一片、拔掉一棵,致使好幾塊地都荒了,沒敢再生產,經不起“摧殘”了。
孩子眼中的樂趣,真不是我們所能定義的。一只破掃把,都能舞得妙趣橫生。
一間氣味熏人的雞舍,成了她常常想要光顧的樂園。“不哭…不哭…”,是她常安慰雞鴨的話。
這么盡興的洗法,也只有在這里能享受到。水,是每個孩子的喜好,能否盡興玩水,卻不是誰都能做到。
孩子的世界,最純真自然,開心與否,界限分明,沒有半點偽裝。
一早起來,順了盆小菜在手,一個人坐在這,悠閑的邊吃邊看風景。丫的,總能在不經意間帶給你驚喜和感動。
快樂,那是發自內心,源自一種環境,無需過多裝飾。自然能夠給予你的,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大概也是造物主設計的初衷和美意。只是我們都想往天上飛,自然是看不到風景。
晨光輕拂,綠葉相伴,此情此景,何日再來?
再回到自己的家,終日蝸居于此,這個幾十平的小客廳,成了我們的娛樂場。
陪伴的,多是些毫無生命力的人造玩偶。
窗外的蹺蹺板,成了她唯一惦念的東西,常常一站好一會兒。
偶爾也去公園轉轉,但這些娛樂設施,好像也不是她的菜。
公園,是城市小孩的天堂。千篇一律的蹺蹺板、滑滑梯,究竟能帶來多少樂趣,只有孩子們知道。
搖搖車不曉得坐過多少回了,雖然回回看到都走不動路,可真沒見她在車上開懷大笑過。設計精美,造型各異,卻沒有內涵的一堆塑料制品。
教堂主日學里的小朋友圈、玩具堆,看似很豐富、熱鬧,實際上孩子們都不知道玩的是啥,表情木訥,鮮有笑聲。
碧湖的美景,對孩子意義幾何,不過是多了個可以放開跑的地方。那里,更多是造給大人看的。
太陽光,成了城里人的奢侈品。人們見面,常問候的是——帶孩子去哪兒曬太陽啊?——馬路邊、公園里。這樣的生活,成本太高。
想到即將回城的生活,那被我稱之為牢籠式的生活,真的不忍心將她帶走。作為父母,這點基本的樂趣都給不了孩子,還有什么臉說自己是愛孩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