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天津大悅城發生一起慘劇,一位爸爸抱著兩個孩子靠近玻璃圍欄外,把孩子舉高的過程中手滑,孩子墜落,在試圖救的過程中,也不幸牽連了另外一個孩子,導致兩個孩子全部掉落在地,墜樓身亡。兩個孩子分別只有五歲和兩歲。
消息一出,網絡輿論也是碾壓式的譴責當事爸爸,全社會集體發酵,人神共憤地去討伐、乃至謾罵當事家庭……
也有人站在了姚晨一隊,認為當時家庭已夠悲慘,實在不該再承受過多苛責,當悲劇發生的那一刻,父母已經給自己判了無期徒刑,他們也不想,想死的心都有了……然這一隊被扣上了圣母白蓮花的帽子!
看到新聞后我也是心驚膽戰,都不敢正面看那悲慘的場面!心疼、扼腕、憤怒、譴責……而后冷靜、沉思、警醒,恕我圣母,輿論一邊倒的碾壓或許也是一種暴力!
秋葉大叔在《如何有效讀懂一本書》中拆解的“瑞士奶酪模型”為我提供了新的思維視角,人犯錯是難免的,針對這些錯誤,詹姆斯·瑞森提出了瑞士奶酪模型,是為人為失誤建立一個系統保障,盡量創造一個不容易犯錯的環境。瑞士奶酪模型也叫Reason模型或航空事故理論模型,其主要思想是:組織活動可以分為不同層面,每個層面都有漏洞,當不安全因素像一個不間斷的光源,剛好能透過所有這些漏洞時,事故就會發生。這些層面疊在一起,猶如有孔奶酪疊放在一起,所以被稱為瑞士奶酪模型。
舉例: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一位醫生在忙亂中錯將乙醚當氧氣輸給病人,造成病人當場死亡。病人家屬很不滿,對醫生提出指控。醫院領導出面解釋說:“這不是醫生的錯,問題是由乙醚接頭與氧氣接頭可以通用造成的,在緊急情況下醫生難免出錯,這是醫院的管理有問題。”病人家屬表示理解,放棄了對醫生的指控。
通過這個案例,全美的氧氣插管接頭從此均換成了專用接頭。這樣,醫生即使在慌亂的搶救中抓錯了氧氣插管也無妨,因為那是插不進去的,從此,全美再也沒有第二例類似的悲劇發生。
大悅城事件中,首先:爸爸缺乏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高估自己而低估了危險為主要隱性錯誤行為;其次:中國兒童保護法的漏洞也是隱性失誤因素之一,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屬物,監護不利是否犯法,兒童安全座椅的是否強制使用,帶兒童闖紅燈過馬路怎么管制……再次:安全意識教育和科普有沒有到位?包括監護人教育和兒童自身的安全教育,然這些往往都是血的經驗在告誡而非真正有組織有規模的科普!最后:或許商場真的可以再補充完善安全設計、防護網、警示牌一類,雖然對那些翻墻喂虎之人無效,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有預防效果的!再最后,社會再有溫度點,陌生人之間的互相監督和提醒或許也能起效!然而所有的評論中只有高舉兒童墜亡這一顯性行為被關注和譴責,難免有些走偏!
然痛定思痛,西安兒童溺水、東莞男童扶梯摔亡、深圳獨鎖家中兒童墜樓……一件件觸目驚心的悲劇時刻在上演,他們的存在不是為了促進網絡輿論的爆發,不是讓我們在悲劇發生后對其進行碾壓,他們的案例鮮活且深刻,我們要做的不是在他們傷口上撒鹽,而是吸取深刻教訓不讓悲劇重演:不留孩子獨自在家,不遺忘在車內,不抱小孩坐扶梯,不帶兒童闖紅燈,不玩牙簽,謹慎水邊玩耍,堅決坐安全座椅……手放開眼跟隨,在確保安全的環境中盡情探索,愿天下所有寶寶健康安全快樂的成長!
2017,跟圈媽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