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由于出差到福建,便順便到廈門走了一遭,也看了早已名聲在外的鼓浪嶼。
廈門的城市格局并不大,有點像中國的五六線城市,當然,如果看這座城市的各項指標和數據,那又是一線大城。小城與大城的模糊,在這里顯得格外迷離。
這城市有著中國其他大城市一樣的—繁榮的房地產市場、發達的基礎設施、現代的市政建設,以及,潮水不息的人流量。
到得比較早。時間是2017年11月1日星期四,大概九點多一點,下了最早的一班泉州到廈門站的動車,打車直奔鼓浪嶼。
倒不遠,二十分鐘車程。一下車驚嘆的倒不是這小島的名氣,而是慕名而來的游客。乖乖,到這了你會不由得錯覺,中國人真是既有錢又有閑(大部分游客是中國人)。他們步履從容、神態輕松、舉止也算得體,而且老中青少幼各年齡階層,團體個人游各種類型都有的,嗯,比較合理。
船票價格是五十元,含往返,最低的35元。并沒有傳說中那樣難買(也有可能不是重大節假日的緣故)。小島的碼頭有幾個,都可以通用。
然后浩浩蕩蕩。注意不是海浪,而是比海浪更加排山倒海的人群,盡管充滿秩序,但仍然讓人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錯過了航班,生怕落后于人海了??磥?,中華文化里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精神,大部分是由人口決定的,不自強不息?自有人替你,不得不息;不厚德載物?哎,立錐之地少間隙,搞不好就要起沖突,得有涵養,用現代話講,要淡定。
我們從內厝澳碼頭出發。到泉州法院辦事,面對他們法官、書記員福建普通話和閩南話交織的情形,我打趣道:國安局應該到你們這里招人。節省成本,密碼本都不需要了。我估計,這內厝澳三個字,應該就是從閩南語音譯過來的。所謂音譯,就是生吞活剝不問口感嘛。
在游輪上的時候,服務員兼銷售代表,給我們大力兜售鼓浪嶼的各類文化以及衍生出的文化消費品—其中講到了鼓浪嶼的萬國建筑群,鋼琴之都,還有蓋章本。蓋章本,你看看,這名字多土氣,好歹叫個印花游冊、印花本不雅致一點?名字不能吸引人。不過好歹內容比較可愛—這小島上積聚著數百家小店,每家小店都有著形態各異的好玩的印章,上島的游客可自取蓋章。是不是比“到此一游”更有紀念意義?而且環保、文藝、有創意,既能不露聲色的招徠客戶又能帶動產業的聯動。
島是美麗的。除了美麗這個詞語,其他的形容美麗的詞語都顯得多余。要是一定要再用個什么詞,大概就是風情了。
島在地理上是極狹的。但由于島上沒有任何機動車輛,包括自行車。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人的雙腳。慢悠悠的在島上走上一天,又覺得這島很大,木心的一首《從前慢》,大概就是用腳寫的吧。
中國的大多數景點,人們去的大多不是景點,而是名氣。這小島也不例外。人們走馬觀花的在島上胡逛一圈,拍一張照片,然后迅即坐船離開,發一發朋友圈,然后徒得幾十上百個贊,新鮮勁一過,人問:廈門怎么樣?鼓浪嶼好玩嗎?只剩回答:好,鼓浪嶼不錯。就再也沒有別的詞了。抽象到了簡略。
不知道島上是不是有婚紗攝影的公司,反正,如孔子講: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這兒,十步之內,必有婚攝。對的,婚紗攝影,婚攝要找景嘛。不過話說回來,找來找去、拍來拍去,相信攝影師鏡頭里最多的除了這風情的島,怕就是排山倒海的人了,排山倒海的人早已構成了這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后當然是修圖。Ps,騙傻的中文縮寫嘛。
不過,這島,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就是實現了商業和文化的和諧相處,或者講叫統一。說實在話,這個島上唯一能體現出商業性的特征,就是排山倒海的人,商業嘛,就是人氣消費學。其他有關于商業的元素,都被島的風情蓋略不詳了。走進一家充滿詩意的房子,以為是上個世紀遺下的古物,抬頭一望:今日有房。哦,原來是旅館。觸目而見的小店—島上是沒有大這個概念的,似乎一切都已經化整為零。我拿著蓋章本,一家家的尋覓,夢想把蓋章本上那幾百個圖形各異的印章集齊,不過,最后止于夢想。傻頭傻腦的一家家的問:請問你家有蓋章嗎?有一家小店的小哥的回答是:我家的榴蓮糕最好,來鼓浪嶼不吃后悔。以為他沒聽清,我又重復問了一遍,小哥回答:我家的榴蓮糕最好,來鼓浪嶼不吃后悔。沒有二話。旁邊的游客莞爾一笑。估計人家心里想:這倆二貨。哈哈,蔡律師不工作的時候,還是很單純可愛的……
然后爬日光巖。日光巖還是比較恰如其名的,一塊大大的石巖兀兀的立在那,挺立花草林木間。綠是足夠的。由于“登頂”的路徑比較窄狹,在這小小的巖上,自然實現了對人類的一次包圍。排山倒海到這里變成了一字長蛇,迤迤邐邐。巨大的人流倒變成了對自然的鑲嵌。
這巖不高,目估也就百十來米。所以不一會就到了半山腰,俯瞰腳下,不覺有“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之感。好像隨便吸一口氣,都是花色和木味的。倏忽之間登到了“頂”,卻比較失望—目之所及,到處是房子—那里面應該包含有不少富人私建的別墅吧。走在島中的時候不覺察,登山后,方才發現真相,難怪“登高望遠”啊。正準備更上一層,龜寸之間的觀景臺,攢滿了人的頭和腳。
于是趕緊下山了。再看看日色將離,趁著未發的郵輪,呼嘯而過的,疲憊和睡意爬滿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