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拒絕語音?

首先讓我們看看這樣一個情景:

你收到了一條他人發(fā)來的幾十秒的語音

接下來你會怎么做呢?

大多數(shù)人為了去接收這段語音所包含的信息,會取出纏成一團的耳機,將耳機線理開后,插上耳機,聽這段語音。

不幸的是,許多時候,這段語音的辨識度并不高,背景很吵雜,又或者人聲忽高忽低,內容聽了個大概,有一些地方你沒聽清,所以你不得不多聽一遍,甚至許多遍——這段幾十秒的語音。

然后你開始考慮回復的內容。

如果你收到的同樣內容的文字呢?

十幾秒看完就可以考慮回復什么了吧。

很簡單的下一個定義:語音無疑是一種方便自己卻麻煩別人的存在。

發(fā)送方一通幾十秒的語音發(fā)送過去后,對于接收方可能是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的麻煩。

也不知道從何時起,微信加入了語音功能,然后其他各類社交軟件一股腦地就把語音功能集成其中。

我無法去揣測產品經(jīng)理想到該功能的初衷,但在我個人看來,每個人都存在有不方便的情況,此時此刻語音確實比文字方便,可是除此之外,語音這個功能沒有任何優(yōu)于文字的價值。

就上述場景中所發(fā)生的一切,毫無疑問的,語音遠遠落后于文字。

想想一段直觀地文字和一段摻雜著各類噪音、口語化語言的語音,你哪個會接受的更快?

論效率,同樣一段內容,以文字內容呈現(xiàn)和以語音內容呈現(xiàn)絕對是兩種不同的效果:

一段文字的效率絕對要高于幾十秒的語音,再加之受限于復雜的外界環(huán)境、設備的多樣性和使用者習慣,這段幾十秒的語音無論是可辨識度還是信息密度上,都要遠低于文字。

更不必提,囿于環(huán)境問題,一遍無法聽清的情況——這意味著你要重復的去聽這一段語音,只為了這一堆信息中一條可能不是那么重要的內容,重要的更不必說。

論場合,職場也好,課堂中也罷,你如何去容忍此時此刻別人給你發(fā)來一段語音?

你說有解決辦法:語音轉文字?

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確實是一個極其便利的工具,可是目前,沒有技術能做到語音對于文字100%的準確轉換,更何況,你需要比直接的文字內容多花一段時間去等待這段語音轉成文字,還不能保證準確率。

論安全性,打電話的時候我還怕因為聽筒聲音過大而被旁人聽到,又如何保證這種選擇聽筒或者揚聲器播放的語音是絕對私密的呢?

無論這段信息是否重要,是否需要保密,至少當你選擇用聽筒或者揚聲器播放時,它的私密性便已經(jīng)無法保證。

說幾個我個人的主觀意見:

1.習慣性用語音來替代文字的人,他可能并不太會為他人著想。

2.如果不是AirPods等藍牙耳機、無線耳機的存在,我對語音的容忍度會更低。

3.我并非要杜絕語音,正如同前文所說,大家都有相對不方便的情況存在,此時確實語音會更加合適一些。

最后說一點稍題外的話:

我和朋友聊過這個問題,她不同意我的觀點,并勸我應該寬容一些

但是在我看來,嚴于律己寬于待人這句話,指的是我們應該對自己犯的錯誤嚴肅處理,對于他人不經(jīng)意的失誤、錯誤大度的諒解和忍讓而絕非一味縱容他人的不合時宜的行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