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效果好又超級實用的一本書

最近看了D.Q.麥克倫尼所著《簡單的邏輯學》一書。最初是從連岳的文章中多次看到他推薦這本書,于是買回家來,卻一直沒有興趣打開看。

最近由于下了決心要洗心革面讀遍天下好書,便不期然地想起書架上這本被閑置了大半年的書來。又想到蔡康永曾經說過:“如果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書,那你永遠只能知道已經知道的事。”

于是理性告訴我,要好好讀這本小書。但這種比較燒腦的書籍讀起來想必困難重重,為了不至于半途而廢,我借鑒了古人作戰時的智慧: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于是總共只花了一天時間就讀完了它。

這本書給我最特別的感受就是:催眠效果杠杠的。看不了多久就想睡覺(雖說內容不復雜,都看得懂,但就是感覺腦子容易累)。當晚入睡后,半夜醒來深感歉意,于是又起來挑燈夜看。將近一小時后,困意又襲來,于是復又躺下睡著了。

后來看到有網友分享自己讀這本書的感受時,說:“這本書是一定要拿來精讀的,要動腦,要認真思考,要做筆記,要舉一反三。”他還舉王小波的作品為例,說明他的文章邏輯嚴謹,思維縝密。

確實,王小波的雜文獨樹一幟,思想性和趣味性都很強,以前讀他的文章時也發現了,他具有很多文人身上所沒有或者說稀缺的理科思維。他時常在文章中故意用錯誤的前提推出荒誕不經的結果,笑料疊出,妙趣橫生。

要想寫出這樣的文章,必須得是邏輯學高手才行。而讀者也得懂點邏輯,才能跟他產生默契,明白這種黑色幽默的妙處之所在。

在前言中,作者說邏輯學是良好教育的真正支柱。這點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可能沒有得到體現,但從以前西方發達國家的家庭教育中可以得到佐證,歐洲貴族培養孩子的“七藝”中,邏輯是放在第一位的。

該書第四章中談到一些容易滋生非邏輯思維的態度和觀點,其中有玩世不恭和盲目樂觀主義。前者容易對事物作出悲觀的預計,后者則相反。作者對這兩者一針見血地總結道:“他們對所處的世界都沒有正確的認識,他們眼中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一個自己想當然認為的世界。”

這點相信很多人都被囊括其中,我自己就是個盲目樂觀主義者,尤其愛“喝雞湯”。看待很多事情都不是建立在認真了解的基礎上去下結論,而是跟著感覺走。這種認知方式一旦遭遇挫折,就會在心理上很難接受,需要很長時間的調整和修復。

第五章介紹了一些非邏輯思維的主要形式,其中“中項不周延”這點錯誤很多人都容易犯,各種偏見和歧視就是如此。“好多騙子都是*南人,阿平是*南人,所以阿平是騙子。”這種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的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可是用邏輯原理一分析,就會立馬發現它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還有一條“以淚掩過”的錯誤也是我們經常見到的。作者指出“強烈的情感和清晰的思維是成反比的,一旦情感超過一定界限,引導論證正確進行的機會就隨之歸零。”

這讓我想起在《奇葩說》中,馬薇薇和范湉湉就經常用這一招來混淆視聽。說到動情處總是聲音哽咽、涕淚橫流,瞬間便將場上比分拉高無數。

然而只要你保持清醒的頭腦仔細揣摩,便會發現她們將焦點放在了論證的外圍問題或是無關的枝節問題上,通過直接影響聽眾的情感而引起大家的共鳴。

看完《簡單的邏輯學》后,除了對邏輯學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還能理解一些不合邏輯的現象的根源和表現形式。

如能靈活運用這些邏輯知識,則可有效避免自己犯類似錯誤或者掉入他人設置的坑,即便沒人能避開世上所有的坑。

克服沉沉睡意讀完了這本簡約而不簡單的書,我內心感到非常值得。今后就將這本小書置于案頭或枕邊吧,時不時翻翻,像牛反芻一樣反復咀嚼和回味。

對于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人們來說,尤其需要讀這種能使人變得理性的書。

詩人汪國真說:太感性的人命運多坎坷,太理性的人一生多寂寞。

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生命中已不需要那么多坎坷了,說不定走著走著就會摔下懸崖,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至于寂寞,怕什么呢?反正有那么多的好書陪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