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字源于名叫淺薄的一本書,我想說的是一本書的標題很重要。看到這本書標題的時候,它已經被我加入了購物車。這種迅速的背后不是思路的不謀而合,而是感受到潛藏已久的焦慮疏解的可能。
想想,我們有多久沒在紙上寫過感想,我們有多少次手捧一本圖書的時候感覺“進入狀態”十分不易。想必你也會有類似的焦慮和困惑,會去思考自己的大腦內部究竟發生了什么。很不幸的跟你講,你的大腦發生了變化。
描述這本書可以從“記憶”的結果出發,記憶最終會沉淀在我們的大腦深處,等待未來某刻的調用。但記憶不像計算機的存儲空間那般簡單堆疊,不同記憶的累加后會發生一定的融合,最終形成一種私人化的意識或所謂的思想,而思想即是我們洞察這個世界的強有力工具。關于記憶的分類,頗多文獻均有涉及,主要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前者向后者的轉化過程涉及了人類大腦神經學及解剖學的變化。甚或在短期記憶的過程中,人類大腦也會發生相應的細微變化。由此,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大腦具有可塑性。
有關大腦可塑性的論述十分的枯燥乏味,因為作者調用了頗多有關神經學的論述。講點題外話,我所依賴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具象的。比如,讀小說讀到有關山洞的內容,大腦里就有一幅山洞的圖景,當所讀的東西與大腦現有儲備相距較遠不能形成感覺圖像時就會產生困倦感。講我自己,主要是為了說明這本書有關大腦可塑性的論證微微枯燥。總之,結論就是大腦處于經常性的變化之中,并且這種變化涉及微觀層面。
大腦是可塑的,那么影響大腦神經連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來源很廣泛,日常所見,所聽,所思均有可能引起大腦的變化。相關神經連接的成型鞏固需要刺激的多次重復。比如互聯網里即時消息的頻頻打斷,涉及聽覺、視覺等“復雜”內容對大腦功能的過度消耗,比如指向一個又一個信息的超鏈接。很遺憾,現如今我們所經歷的這些刺激都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但注意力正是我們形成長期記憶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東西。互聯網即是追求高效率快速的呈現信息的一種設計。程序員們優化各種算法為你呈現最廣泛的信息,促使你頻繁的點擊,在不同的信息間跳來跳去。在過載信息的壓力下,在頻繁的打斷下,在快速的切換間,我們形成了略讀的習慣,眼睛的快速移動只為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
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習慣,習慣改變了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不能形成長期記憶,長期記憶的喪失讓我們變得越發類似機器。那種快速檢索信息的機器。如若有人講,我們不需要記憶,信息就在觸手可及的身周。如果你覺得此話甚對,那么推薦你看看這本書,打開一種新思路。
記憶不是存儲,記憶是一套動作,一種重構和私人化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