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萬物生發,正是出游好季。長久以來,余庸碌平凡,于雙親常懷愧怍之心。值此良機,攜親同游,表寸心,全夙愿,行渺渺之事,報三春之暉,聊作寬慰。
行程定自途牛,據產品文案所述,上海至婺源需5小時15分,但事實上,撇去午餐、服務區的休息時間,長途車卻行了7時有余,鄰座美女行程訂自攜程,更是大呼上當受欺,埋怨不已。6:45自人廣自然博物館發車,下午3時多才到達婺源洪村,確實耗日持久。
婺源洪村并非黃山腳下安徽宏村,而是江西省婺源北線景點之一,處于狹窄而曲折的山谷中,周圍群山環繞、溪水潺潺,風景可算秀麗。不過洪村不大,走走看看,一小時足矣。據《村譜》記載,洪村始建于北宋初,清朝賜名“長壽古里”,為洪姓聚居村落。據說最早遷居者名洪濟,北宋初年到此,對景色頗喜,又聞一道人言:吾予汝二樹種,種之若活,則汝可安居也。洪氏依言,次年返觀,見樟樹與銀杏皆枝繁葉茂、蔥郁壯茁,便欣然定居,建村落戶。
據導游所述,洪村商業化程度較低,喜原生自然風光者將不虛此行。余一行沿河邊青石板路緩行,行至盡頭,踏上“培源橋”,細細感受這“半月溪水半月村”的古韻。抬眼望去,是洪村的門面,兩側各有一碑,左為“長壽養生”碑,右乃“永禁賭博”碑。教導諄諄,警言深深。門上“長壽古里”四字傳為嘉慶親書,字上畫像貌似鐘馗,怒目圓睜,須發盡立,神筆輝煌,題寫律令,是為維護家門,永保安康之神像。洪氏宗祠旁有一道光年間設立的“公議茶規”牌,為洪村人“公平誠信”的經商準則。緩步進村,但見高墻巍峨,窗戶卻狹小如孔洞,導游解釋道:天干物燥,火勢熊熊可擋,長夜寂寥,紅杏出墻可防。余不禁心中犯疑,水火無情墻可擋,人心思變可拘乎?
徽派建筑,以三雕稱奇:石雕、磚雕與木雕,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生活場景、人物形象……古人智慧,工匠神技,誠然可佩。一路行,一路看,粉墻黑瓦斑駁,翹角飛檐錯落,年華流逝,歲月變遷,余不禁思念起金句滿腹的外婆,“七十歲小妹妹,八十歲多來兮”,天無情,人易老,墻破落,史長存……悵然可嘆。
村子盡頭,兩株古樹靜靜候著,正是洪氏始祖所栽古銀杏與古樟樹,銀杏根部橫出一部分,頗似龍頭,余笑稱村民大可在此前端坐擺攤,掐指一算,匯天地靈氣,取不義之財,所賺之錢,定比那些賣假“袁大頭”的多……樹前徘徊少時,呼吸長壽氣息,不久便返程出村。這一路,春意暖融不灼熱,溪水涓潺映村色。萬歲御筆書長壽,千年古樹喜迎客。
酒店位于婺源紫陽鎮靠近景觀橋處的云河酒店,地理位置好,就餐便捷,美中不足的,是噴淋房底部硅膠沒打好,內浴外滲水,出浴漫金山,若堵下水口,飄飄劃紙船。酒店放罷行李,信步出門轉,走過景觀橋,最后選擇鄉里人家就餐。粉蒸肉、酒糟魚、糊豆腐、瓦罐山藥排骨湯、清明果,點的都是特色菜。粉蒸肉名不虛傳,酒糟魚咸辣一般,糊豆腐簡而不凡,排骨湯平平淡淡,清明果最驚艷,綠皮咸餡兒辣人翻。
吃罷信步閑逛,買了第二日中午的面包與啤酒。
第二日游程乃重中之重三清山,三清乃道教名山,亦為獨特花崗巖地貌自然遺產,有“云霧的家鄉,石松的畫廊”之美譽。“奇峰怪石、古樹名花、流泉飛瀑、云海霧濤”為三清山四絕。此番游山,天氣甚好,主要見識了奇峰怪石,至于古樹名花,由于此次是4月出游,既錯過了3月婺源油菜花,也未趕上5月三清杜鵑花,皆無緣一睹。然錯過花期雖可惜,美景處處堪稱奇,單“奇峰怪石”一項,足以飽吾輩眼福,嘆造化神奇。況游山賞景,天時不同,風景各異,豈徒一日而可盡觀乎?
一日游山,為保時間充裕,須索道上山。余素來不恐高,登東方明珠俯視腳下玻璃,只覺堅固無比。然乘三清山纜車,車速較快,近高架時又小有抬升顛簸,竟有坐慢速云霄飛車之感。再俯視腳下,空谷深幽,植被蒼翠,若不慎墜下,定粉身碎骨,若不慎失火,則旁人亦難有救援之策,終將被活活燒死。曠大靈山,飄零一纜,無助凡胎心惶然。
有了纜車代步,剩余行程便輕松了,上午游南清園,下午走西海岸與陽光海岸棧道。如此,三清山精華基本涵蓋。南清園為三清山自然景觀最奇絕精華之地,展現了花崗巖峰林地貌特征。游南清園以順時針為宜,如此可節省體力。拾階而上,平地穿插其中,很好緩沖了走臺階的疲累。
巨蟒出山作為三清山標志性景觀,在游覽過程中時時可見,但效果,卻是遠近高低各不同,游客可自行發揮想象:
巨蟒出山,氣勢恢宏。
神駝開道,背有雙峰。
道人煉丹,天人互通。
仙人出世,道骨仙風。
神龍戲珠,狀似頑童。
造化神奇,鬼斧神工。
游覽當天,“巨蟒”身上有一紅點,導游以為絕壁紅花,而母親眼尖,辨出是有人攀巖。待返程時,導游帶來消息,原是驢友偷入景區中,攀巖不成困半空。消防興師將人救,送進班房現愁容。迄今為止,世間尚無成功攀巖者。
萬笏朝天為一組花崗巖奇峰并排而立,狀如竹簡,與巨蟒出山毗鄰。既猶如百官手持玉笏朝賀三清天尊,又如古代六部尚書持笏朝拜皇帝,故名。有詩云:“巨蟒龍蛇身,女神母儀形。萬笏尚書持,三清最知音。”
東方女神亦為三清山標志性景觀,造型為長發披肩的少女,傳為西王母二十三女,名姬瑤,世人以其為春天化身,故名“東方女神”。余笑稱東方女神頗似舊版人民幣上的勞動人民,真是唐突佳人。
玉女開懷為三清山至純至美之象征,堅硬石峰卻呈現豐腴柔美之態,如美人雙胸。遠觀之,玉女開懷又與其后山峰,形成一頭神龜,屹立松林。
三龍出海于禹皇頂觀賞,氣勢最佳。三座奇峰,狀如巨龍,騰身躍起,出世半空。
神龍戲松位于一線天下。山峰石壁上緊貼一長蛇,似與松樹游戲。民間傳說此蛇蟄伏,是想找機會進南天門,然為守護南天門的鯤鵬發現,苦無良機。
花崗巖石質堅硬,而松樹生于其間,當真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山間杜鵑花期未至,黃山木蘭卻時常可見,花開九瓣,通體潔白,生于山間,喜陰耐寒。
在贊嘆造化神秀的同時,吾亦對高空棧道修建者心生敬意,懸崖峭壁,難于立足,實不知工人克服了多少艱難險阻。
晚間于一味領先就餐,婺源頭牌,名不虛傳,排隊等號,可見一斑。所點之菜,依舊是當地特色:筍尖雙燒、蟹黃粉絲、張家香干絲、徽式臭豆腐、荷包紅鯉魚、婺源子糕。荷包紅鯉魚是到婺源不可錯過的一道美食,所用之魚為中華荷包魚,一種既可食用也可觀賞的魚種,因色彩鮮艷形似荷包而名,肉質細嫩,入口即化。而婺源子糕,因其制作過程與粽子頗為相似,故而口感異曲同工。此外,蟹黃粉絲幾乎為每桌必點之菜,蟹粉味濃郁。干絲與臭豆腐雖為尋常菜,亦有不俗表現。這一頓,心滿意足。
第三日上篁嶺,一座距今近六百年歷史的徽州古村,為“曬秋”文化起源地。其開發者,為江西一私人老板,投資上億,將村民遷下安置,嶺上統一開發,模式頗為成功。洪村為洪姓人家聚居之村落,篁嶺則為曹姓人家聚居之地。篁嶺歷史名人眾多,其中,以曹鳴遠、曹元功及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名氣最大:
曹鳴遠,崇禎十六年進士,破賊有功,養民有德,明亡清興,還鄉歸隱,有陶靖節之風。
曹元功,崇禎八年拔貢,撫流寇,剿土賊,集孑遺,請牛種,保境安民,力戰不屈罵賊死。
曹文埴、曹振鏞父子,乾隆年間先后中進士,任尚書,青史留傳奇。
纜車入篁嶺,梯田花海中油菜花已結籽,然鮮花小鎮中的鮮花卻次第盛開,應了白居易那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世間變遷,得失流轉,豈可預料也哉?整個天街古巷,商業化而不失美感,若時間充裕,大可閑庭信步。
游篁嶺,曬秋為必看項目,“番薯包蘆金粟米,曬干了茶籽好打油。”、“紅椒豌豆老南瓜,曬干了糯谷好做酒。”紅、黃、綠,各色圓盤,置于竹竿,天朗氣清,一齊曬干。黑白徽派建筑,斑斕篁嶺曬秋,蒼翠層疊群山,蔚然成景。此番出游,天公作美,一行人賞完景、拍遍照,方開始下雨,否則看不到曬秋,終不免留有遺憾。疾步前往玻璃壘心橋,雨中環視篁嶺全景:山水盡其用,梯田如階梯。炊煙緩升起,薄霧散千里。
游罷篁嶺,三日行程結束。就簡餐,踏歸途,返程所費時間倒比預料的少,堵車時間亦短。一夜休整,而后提筆,留照,存字,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