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為1900字 ?| ?建議閱讀時間9分鐘
01事件
上周六,華燈初上,坐標上海。
我右轉后已進入直路,一老人帶著孫子騎著自行車橫穿機動車道,磕碰在了我的右側車輪處。
老人倒地,我停車、下車。在看到老人和孫子自行站起后,我就去摸了一下車門處,說:“師傅,您……”
老人沒等我說完就破口大罵:“你怎么開車的,右轉彎沒看到有人?”
我說:“師傅,我已經進了直路了,而且您這也不是自行車該走的道兒吧。”
老人的話鋒轉得比臺風天的風車還快,瞬間就換了個思路,不停重復著同一句話:“你下車竟然不先看人,先看車?”
我明白他的意思,怕我找他賠錢,就先在氣勢上壓倒我,讓我自覺理虧,而后就能糊弄過去偷偷溜號,于是我說:“大爺,你先別激動,我也沒說讓你賠錢還是怎么的。”
老人愣了一下,應了幾聲“哦,哦”,隨后就開始對我進行了“人生教育”:“后生,下次開車要慢一點啊,這次就算啦。”接著他就很“大方”地放過了我,帶著孫子騎得飛快……比我當時的車速可快多了。
02惡念
人性里有著很多惡念,哪怕是再善良的人心中,也存有各式各樣的惡念。
我一直說,善良是個偽詞,跟“好人”差不多,因為善良得分具體情況、具體對象,絕不可一概而論。
就像那位老人家,也許他在家中是一位慈祥的父親、爺爺,或者與鄰里從不紅臉,看上去像是個大善人,不過這也可能是觸發惡念的條件并未到達而已。
如果他剛好撞上了一輛還不錯的車,又剛好他的經濟條件并沒有那么寬裕,還剛好他的兒子和媳婦兒特別粗暴,常因雞毛蒜皮的事兒數落他,他可能就會一時因為害怕而選擇釋放惡念,以盡量規避自己不想要的結果。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里的惡念就是自私自利。其實自私自利本身并非惡念,自利是沒有錯的,人做任何事都是為了自利,哪怕是再高尚的事兒,但自利的同時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就是惡念了。
情人節就舉個應景的例子,比如很多女孩兒為了自身對于金錢的安全感,把配偶的收入盡數收入囊中,這就是不折不扣的惡念,建議男生要遠離這樣的女孩兒。
因為組建家庭的目的是共贏,也許這個女孩兒相比對方的確更有理財方面的天賦,但這只能限于家庭共同賬戶。很難想象一個根本拿不到錢的男人會對掙錢這個事兒有多上心,久而久之,大概率就會成為她口中那個“雖然是個廢人,但總算還算聽話的”男人。
利己利人叫做高尚,利己不利人叫做惡念,所以損人不利己就是更大的惡念了?不,那叫愚蠢。
03善念
我們該如何去規避這樣的惡念?有人說要時時存善念,不過其實并沒有什么卵用。
很多人并不了解“善念”這個東西,善念并非牢記口號和概念,而是一套方法論,且是一套沒有確定規律的方法論。
如果要找到一些準則的話,可能有一條會是“時刻用更長遠的眼光、更智慧的思想去計算成本和收益之間的關系”。
人只有計較利益,又不只計較眼前利益,且能找到雙贏的方法時,善念才是最強的。
我們以前的教育多多少少偏離了方向,以為舍己為人是最好的,其實經常性地舍己,又怎么還能給別人提供多少有效價值呢?因為你自身根本沒法有任何積累啊,一有點積累就跑去“舍己為人”了,所以這是不符合邏輯的。
除非舍己為人者有更強的目的性,這個目的性需要非常隱蔽,回報周期也較長,他在看起來更高尚的同時,“善行”也會更加持久,因為當人人都覺得他吃虧的時候,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并不吃虧。
04概率
像周六這樣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還有被逆向的三輪車直接撞側門的,騎車的老伯和車上的老婆婆都嚇壞了,我說沒事,你們走吧。
這并非是由于我這個人多有道德,而是我知道,若是將時間耗在上面,估計一天都搞不定這位老伯,在衡量了成本和收益之間的關系之后,還是選擇來年多交幾千塊保費吧。
可能看到這里,很多讀者會出來鳴不平:憑什么呢?如果無需承擔責任,不是在慫恿他們繼續違反交通規則嗎?你考慮了自己的成本和收益,那社會責任呢?
其實關于社會責任,真的無需擔心,因為成本和收益的關系因人而異,下次還這么干,萬一撞到的是個游手好閑的,自然會揪住他不放的。
這就像某些地痞惡霸,看上去稱霸一方,天天占便宜,但如果你活得夠久,他們一般都沒什么好下場,因為這世上總會有更硬的茬啊,這是一個概率的問題,常在河邊走,早晚要濕鞋的,這是屬于對方的風險成本和收益之間的關系,你就衡量好自己的就可以了。
善念需要雙贏、三贏甚至更多贏,人人都得到了利益,看起來你就是善的,所以我們“為人”的時候不要忘了“為己”,“為己”的時候也別忘了“為人”,凡事多計算點長遠利益,找到好的解決方案才是正道。
要老是割肉喂鷹的話,恐怕心理也不太會平衡,不可持久;哪怕有心理能平衡的“天才”,每次都割不出幾兩肉了,還行什么善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