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很多事情,讓我們很痛苦!
在戀愛中,我們的伴侶身上總有一些讓我們不喜的生活習慣和觀念,如果你執著于改變他,你常常會感覺到很痛苦,這種行為的結果并不受你控制,他可能不會理解你的做法或者厭煩你改變的行為,你們會因此而常常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可控是,你可以主動去適應對方的習慣或者接受對方的觀念;或者告訴對方你此時的感受和對此的不習慣等,幫他分析為什么換種生活習慣和觀念的好處,把決定權交給對方,讓對方去做決定,明白自己沒有決定的權利,你能做到是“適應”或者“放棄”,擺正自己的心態,讓自己的活動在可控范圍內,避免痛苦!
舉個生活中的栗子:
1.你宿友經常喜歡用別人的東西,這讓大家很痛苦。
在這件事情上,讓對方不用大家的東西,這是不可控的,因為她可能會改變或者不愿意改變,對方的意志你不可控。
但是,你可以控制的是你保管好自己的東西,或者習慣她的這種行為,或者你可以申請換宿舍,這雖然會很辛苦。假如,你既不想換宿舍,也不想對方用大家的東西時,你就會很痛苦了!
2.父母不同意你們在一起。
可控的是:我們可以通過一起努力,拿出充足的經濟實力,保證自己的生活條件, 讓自己過的很好;做好勸說工作,對結局不做任何期望。
不可控的是:以父母的意志為決定因素,希望父母同意你們在一起。
3.父母希望我們回老家工作。
可控是:你可以通過把自己的意愿和規劃細致的告訴父母,跟他們分析留在老家和現在的地方的利弊;做好勸說工作,對結局不做任何期望。
不可控的是:以父母的意愿為決定因素,希望父母同意留在原地。
在工作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明知應該去做卻遲遲不肯動手完成的工作,在我們用盡毅力去逼自己去完成它時,這個過程我們可能會深感痛苦!
其實,它背后是完美心態在作祟,對結局有一種超越自身現有能力的期望,期望一次就能達到最好和最想要的結果,做完后大家都很滿意的結局,而且自己心理也明白這是不可能的,故而遲遲不肯動手,內心深處有這不去做就不會失望的潛意識。
期望自己能力的爆發來達到最好的效果,期望能得到同事或者老板的肯定,這些心愿和事情都是不可控,把希望寄托在小概率事件上,把自己努力的價值寄托在別人的肯定上,這樣的自己談何不患得患失,在行動的目標上已經模糊一片,在做事情上怎么可能有一個清晰的頭緒,老板和同事怎樣才會肯定自己?自己怎樣才可能來個能力的大爆發?
做這樣一件不可控事件時,怎么可能不痛苦不堪!
那可控的是什么?可控的是,自己明白自己的能力在哪里,這件事情,我能做到什么樣子,那我就朝這個目標努力去做,其他的我也不管,也管不了!做到了我就表揚我自己的努力,做不到,自己反思這次哪里出現問題,下次改正。
舉一個工作上的栗子:
1.害怕自己以后做不到一個優秀老師,在培訓行業站不住腳,掙不到自己想要的薪酬。
可控是:自己把每一個課備好,每一節課講好,刷到足夠的習題卷,編到合適的教案,教課的狀態。
不可控的是:把每一節課好壞用學生的表現的來判斷,用培訓機構的態度來判斷自己的能力,拿學生的報課率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這件事情上,自己能夠控制的只要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程度,其他的東西基本都是靠運氣。
講到這里,想起一句老話,做好自己,其他的就隨緣!跟我們今天講的主題很相近。
老話說的好啊!道理總是相通的。
在心理學有一個心理邊界,邊界以內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事情,邊界以外是我們控制不了的。
一個能掌控人生的人,一定要有一個清晰、健康的心理邊界,這樣當你面對問題的時候,一切都會有解。
知道什么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放手不能控制的,專注能夠控制的部分。
為什么說“一切有解”?因為放棄有時候也是一種解決方法。
所以,只要有邊界,一切都有解。
只要有解決的辦法,我們才不會痛苦。
痛苦來源于我們的無能為力,沒有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