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與合理并存的天賦

文/ 哥倫比亞的倒影



《夜孔雀》,一部飽受爭議的愛情文藝片。

大部分觀眾吐槽它故事狗血,劇情脫離現實:一個女人先后與三個有血緣關系的男人發生愛情糾葛。

專業人士吐槽電影的拍攝技術太花哨,過度使用閃回手法,導致敘事破碎。

但也有人透過表層故事,發現了細節寓意,挖掘出更深刻的主題,對它贊賞有加。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電影。

每部電影都無法使所有觀眾完全領會導演意圖,所以不同人會做出不同評判,而這沒有對錯可言。

《夜孔雀》是沒法一次看懂的,它的拍攝手法和情節發展都不符合常規。

再仔細看一遍,會發現簡單地把它看作披著文藝外衣的亂倫爛片,也許過于草率。

它可以理解為一個揭示“愛”的故事愛的生發是荒謬的,愛的選擇是合理的,尋找愛是一種天賦。



一、愛的荒謬


觀眾吐槽得最多的一點,是主角的感情發展突兀且不合情理。

其實這三段愛情的發生,都可用影片中艾爾莎的臺詞解釋:

愛永遠是突然降臨的,只有從來沒有愛過的人,才以為愛是一個感情逐漸漸變的過程。


馬榮

白色蠶蛹鋪滿水泥石臺,馬榮跪坐中央,閉目吹奏尺八。這個男人沉穩,柔情,仿佛從舊時代里走出來,帶著傳統氣息。

艾爾莎對他一眼傾心。也許是突然愛上那雙按在尺八上的手,也許是愛上這曲調和聲音。


馬小林

游泳池中,艾爾莎穿著黑色泳衣,曲線畢露,長發濕胸,勻稱白皙的小腿在藍色水波里輕晃。一雙輪廓極美的腳,讓小林著了迷。

小林對艾爾莎是一見鐘情的。為了接近她,小林鬼使神差地一路跟蹤。


馬建民

建民對艾爾莎也是一見鐘情,但電影表達得很隱晦。

幫艾爾莎紋完腳上圖案后,建民去倒顏料,此時出現了特寫鏡頭:大紅和深藍顏料混合在水池中。

之后,建民大膽地表白:我想在你背上紋一只夜孔雀,因為你的皮膚是紋身最好的材料,是所有紋身師的夢想。

特寫鏡頭的寓意很明顯了,因為艾爾莎曾是自己哥哥的女朋友,所以當建民意識到自己動情后,復雜的混合心理出現。水池中的藍色顏料象征著理性克制,紅色顏料代表愛意萌生。


世上所有的一見鐘情,都證明著愛的荒謬。但導演設定的人物身份,對這種荒謬做出了合理性解釋。

艾爾莎是長笛手,會被吹奏尺八的馬榮輕易觸動。小林熱愛川劇走步,于是他對艾爾莎的雙腳著迷。建民是紋身師,所以他愛上了皮膚極適合紋身的艾爾莎。

可見,他們都是感性成份居多的藝術家,個性中存有潛在的瘋狂,而他們的一見鐘情,都是鐘情于一個與己有關的特質。


二、愛的選擇


馬榮、馬小林、馬建民,分別代表三個年齡段的男人,三種不同類型的愛。

在愛情里,人性暴露無遺。追尋愛的路途上,只有經歷過,才會懂得什么是正確的選擇。


馬榮教艾爾莎吹尺八


艾爾莎陪馬榮找臭椿樹

馬榮代表老男人。

老男人早已體驗過愛情,歷經諸多世事,變得理智沉穩。他不再是為愛無所顧忌的年少,只會有所保留地付出。


妻子去世后,馬榮獨自生活。長久單身的人,內心都保有一種堅持。這種堅持在某些時候是固執。

馬榮第一次送艾爾莎回學校,因為害怕被兒子看到便在半路讓她下車。盡管知道這是個喪失紳士風度的行為。

與艾爾莎在一起后,他還是半路停車。艾爾莎不可置信地問:你還把我放下?馬榮依舊重復:下吧。臉上是一副無奈歉疚的表情。

馬榮在愛情里懦弱而自私,愛得克制保守,做不到為愛冒險。一旦面臨考驗,他只會偏向自己。


而艾爾莎一直是這段感情中的主動者。

為了接近馬榮,她費盡心思:錄下他的吹奏視頻,去樂器店托人定制尺八,在寺廟秉燭夜游,陪他下鄉找臭椿樹。包括兩場情欲戲,性暗示的人都是艾爾莎。

其實,他們之間的感情是不對等的。

艾爾莎在一樓抬頭與二樓的馬榮說話的鏡頭出現了幾次,就隱喻著她一直在仰望馬榮,為愛隱忍犧牲。


小林幫艾爾莎按摩


小林為艾爾莎修腳指甲

小林代表青春期的男孩。

年少的心動,始于對異性身體的朦朧向往。他處在輕易為愛癡狂的年紀,愛得幼稚卻真誠、瘋狂卻空洞,付出的行動往往沒有太大實際意義。


小林對艾爾莎的動心,是一種對美好肉體的向往,為此他瘋狂地一路跟蹤。小林享受著為艾爾莎所做的一切:在宿舍當清潔工,為她揉腳做足療、修腳趾甲、做水晶鞋。

可艾爾莎需要清潔工或者足療師嗎?并不是的,她需要的是愛人。

而小林除了為一雙腳反復折騰外,沒有實際意義的付出。

與其說艾爾莎是他的夢中情人,不如說他把艾爾莎當成了美的象征,所以他從未真正明確地表達愛,只陶醉在臆想中,以此自我感動。


這段感情,是小林一個人的單戀。單戀無疑是一種不對等。

很多鏡頭都暗示著這種不對等。他在游泳池水中為坐在岸上的艾爾莎按摩腳,拍攝角度是俯拍和仰拍交替。在宿舍幫艾爾莎修腳,艾爾莎躺在床上,他蹲在床下。


建民與艾爾莎


建民幫艾爾莎找到了臭椿樹

建民代表的成熟男人,才是合適的愛人。

因為曾經愛過,所以懂得如何去愛。他把愛意落在實際行動上,敢于表達,勇于承擔,以適宜方式給所愛之人帶來最需要的東西。這是成熟而真切的愛。


艾爾莎把蠶養在紙箱里,建民就買來大魚缸,一步步扛上樓送到她家門口。

我不養魚,艾爾莎笑著說。
我上網查過了,這個魚缸可以用來養蠶,建民回答得一本正經。

他是細心的,所付出的都是艾爾莎正好需要的。


艾爾莎的蠶只吃臭椿樹葉,但她在巴黎找不到臭椿樹。

我的蠶寶寶恐怕就要死去了,艾爾莎說。
我一定會在巴黎幫你找到臭椿樹的,建民回答。

于是建民真的帶著艾爾莎來到臭椿樹下,幫她把樹葉摘下裝好。他說到做到,用實際行動表達愛,能讓人依靠和安心。


艾爾莎在墓園挖土。

你干什么?建民問。
把家里幾只死了的蠶埋了。艾爾莎說。

建民靜靜看著她埋蠶,在一旁輕唱挽歌。他的愛里有理解和默默支持。


很多人吐槽鏡頭毫無預兆地在巴黎和成都之間交錯,認為導演故作高深,刻意使用意識流拍攝手法,導致艾爾莎和建民的感情發展過程破碎而抽象。

其實,鏡頭的交替是為了說明成都的那段過去,一直扎根在艾爾莎心里。

現在和過去仿佛平行。身在巴黎,卻忘不了成都的一切:馬榮和馬小林同時愛上她,結果一個自殺,一個精神病復發。

她心理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是建民的愛和陪伴,讓她終于獲得了救贖。

所以,在建民即將被驅逐出法國時,艾爾莎義無反顧地宣布:


“我愿意與馬建民結為夫婦。法律只能驅逐一個非法移民,但不能驅逐一個法國女人的丈夫。”


電影本來就是以最戲劇化的方式體現矛盾的藝術。導演戴思杰選擇用這樣的人物關系展示愛的主題,有他自己的道理。


夜孔雀,又稱孔雀蛾。法布爾在《昆蟲記》中寫道:

“孔雀蛾一生的唯一目的,是尋找配偶,若三個夜晚還沒找到,它的生命就將結束。無論路途是遙遠黑暗還是障礙布滿,它們都永不停止追尋,這種追尋仿佛天賦。”


毫無疑問,電影取名“夜孔雀”,是寓意艾爾莎一路尋愛的過程。

經過了馬榮和馬小林,最終,艾爾莎還有能力接受馬建民的感情,還能毫不避嫌地選擇與馬建民在一起,只因為她確認了這是真愛。


也許愛的發生是荒謬的,但愛的選擇是合理的。愛是一種永不消失的天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作為一個以文藝為標簽的電影,很容易被標榜成為文藝而文藝,矯情做作之作。比如不明所以的露骨海報,透出一股家庭倫理糾葛...
    竹裏館閱讀 1,234評論 1 5
  • 蠶蛹孕育著生命,女性的子宮也是如此。在自然界,破繭成蝶是新生,而在繅絲廠,人們卻專有工序來去掉蠶蛹內的生命而取...
    白鷺飛飛閱讀 1,463評論 1 1
  • 離開了陰風簌簌的黑蓮殿,陽光終于落下來,鹿子澗稍稍松了口氣,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葉織身上。剛才他留神到,這個抓著自己...
    楊楊言閱讀 336評論 0 0
  • 第四站 碰碰車?????? 外面刺激的玩了一波 想著先緩一緩 玩了這個 其實還挺好玩的 因為人多 大家一起撞...
    軟瞧瞧閱讀 361評論 0 2
  • 有個姑娘,一身赤紅綾羅,仙界紫色流風,紅色蓋頭飄落,眉心一顆朱砂,明眸皓齒。 本該是大喜的日子,紫青寶劍本不該出鞘...
    李喂貓閱讀 467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