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七夕節,會比情人節過得更有文氣些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又到一年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今人將此命為中國的“情人節”了。而在我老家沙縣,七夕節卻是啟蒙幼童的“專屬”節日。家家戶戶凡有即將上小學的孩子(我們那時是上了小學一年級后辦的),在這個日子都要舉辦一場蒙學式。

老家的七夕蒙學式源于何時,已無從考證。小時候只聽我奶奶說,這種習俗自古就有。只是在她和我的父母們那個年代,窮人家的孩子沒錢讀書,就只能看著富人家為孩子辦這個盛大的儀式了。

到了我們兄弟姐妹們上學的時候,大家生活好了,尋常百姓家也有能力辦了,七夕這天村子就跟過年似的,非常熱鬧。尤其是到了我上小學時,改革開放二三年已經了,家里的糧食滿倉,七夕蒙學儀式辦得普遍而隆重。因此雖然時間過去了40幾年,但那場景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那年的初六晚上,母親就早早催我去睡覺。她說,七夕早上要早早起來,大人是不能叫的,要自己起來。要是讓大人“請”,就失去了好兆頭。

目不識丁的母親為了培養我們勤奮、惜時的好習慣,常以“失去好兆頭”作為“嚴重后果”來促使我們自覺早起。其實不用母親叮嚀,那年的七夕節,我作為主角,既興奮,又緊張,自會早早起來的。緊張是因為我要“表演”,我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大聲朗讀一年級所學的語文課本,恐在著關鍵的時候掉鏈子,留下笑柄。

夜里,我就在興奮和緊張的情緒交織中睡去。七夕一大早,我就一骨碌爬起來,搓搓揉揉了幾下惺忪睡眼,順著門廊過道,急急朝客廳跑去。

客廳的大桌上香燭高燃,邊上擺好了書本、糖塔、新衣、新文具及西瓜等供品,父親和舅舅站在桌邊上,他們神情嚴肅,沒有說話,他們是恐怕話語聲搶了我的彩頭。

舅舅輕輕地朝我點點頭,臉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和藹地望著我,長大后才讀懂他的目光里含的是鼓勵和期待。在這個場合,舅舅代表著母親家族,地位特殊而崇高,鄉村謂之“天上雷公,地上舅公”,外甥在舅舅面前,罵不能還口,打不能還手。桌上糖塔、新書包、新文具、新衣及西瓜、石榴等,都是外婆家置辦的,舅舅天蒙蒙亮時就挑來了。然后,舅舅和父親這兩個代表家族中最重要的角色,一起認認真真地將這些物品擺好。

所謂糖塔,是用高溫熔化的糖水倒入特制模具澆筑而成,它是老家獨有且儀式上不可或缺的禮物,制作工藝復雜。每到6月,制作糖塔的作坊特別繁忙。長大后到城里工作,每次路過制作糖塔的作坊時,都能聽到銅鍋里糖水的 “咕嚕咕嚕”沸聲和聞到甜美的氣味。聲音和氣味從作坊的木門縫隙中穿擠出來,在坊巷間沖撞飄蕩,不斷激起那時那景的記憶。

制作糖塔的模具也特殊,由樟木制成,內里雕刻花紋,為防止糖水滲透到木料中,使用前要放入冷水浸泡,也能讓糖水在觸碰模具表面時即刻成型。

糖塔每五座為一套,由福祿壽三星像和兩座筆直矗立的寶塔組成。至于它為何與七夕相結合,眾說紛紜,比較廣泛權威的看法是因為糖塔寓意深刻:福祿壽三星護佑孩子吉星高照、學運順遂;糖塔透明潔白,意思讓子孫清清白白、坦坦蕩蕩做人:糖塔是空心的,代表虛心求學,謙虛謹慎;糖塔是甜的,象征生活甜甜蜜蜜、和和美美。總之,立起小小的糖塔,也“立”起了眾多殷切期盼,以此祈愿子孫世代崇文重教,一生吉祥順利、學業有成、日子甜美。

無糖塔就不成儀式了。因此糖塔再貴,也得進城購買,那時經濟不發達,交通不便,這些操辦得早早謀劃。

我才落座,左鄰右舍們也到了,桌子兩側圍滿了人,男女老少皆有。我如同上臺表演似的,小手緊張地翻開課本。晨曦斜斜地投進客廳,桌子前沿鋪上一層金色的光,和火紅的香燭火交織在一起,溫暖而熱烈,闖進我的心田里,我的身上立刻漲起了一股力量,“大小--上下--左右--多少”,我搖頭晃腦地讀著課本里頭的生字。

上學時,老師就告誡過我們,平時不認真讀書,在七夕做蒙學時是要出洋相的。老師這些教誨極其“接地氣”,所以我牢牢地記著。今天是檢驗和兌現的時候了,我一定不能丟臉。我念了幾分鐘,父親和舅舅就笑逐顏開了。他們的笑容給了信心與勇氣,我聲音越來越大聲。

鄰居們竊竊私語,他們是在教訓懷中的幼兒,告誡他們往后要像我現在這樣,認真地讀書,到時做這場儀式時,才不會出丑。

儀式完成后,父親、母親和奶奶就把糖塔敲碎,碎塊雜在爆米花、糖果里。然后用紅紙包成小禮包,送給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們品嘗。孩子即將入學(我那時是已入學)的消息隨著糖塔播散而出,來自四面八方的祝福也隨之涌進家門。

生活需要儀式感。確實,如這項傳統、嚴肅、專一的七夕蒙學儀式,不僅承載著大人們對孩子們的美好愿望,也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讀書很重要”的樸素深刻道理。也因此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尤其像我這樣的農村孩子,在懵懵懂懂中就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因而努力學習,通過考學跳出農門,人生的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廣。

即便沒跳出農門,有了文化知識的村民們,不論是在脫貧致富,還是在新農村建設中,都有了明顯的優勢。他們走出故土,四處開沙縣小吃,通過網絡訂單擴大營業額,毫無障礙地與現代經濟生活接軌。

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七夕蒙學儀式上的學習文具等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但糖塔依然是那個糖塔,寓意仍然是那個寓意,傳承依然是那個傳承。只是,隨著時光的不斷沉淀,尊師重教的風尚越來越厚重了,深深地植入每家每戶的生活中,在每個人的成長記憶里烙下一道閃閃發亮、永不磨滅的美好記憶,并成為一種激勵的精神和奮斗的方向,不斷前行。

2015年,沙縣老家的七夕蒙學式被列入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