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手游王者榮耀中出現了新的英雄人物干將莫邪。
干將、莫邪,最早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兩把寶劍的名字。據說這兩把劍不僅在中國的“上古時代十大古劍”上榜上有名,在世界上“傳說最詭異的劍”也是名列前茅。
在戰亂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劍在戰爭中起著重要作用,各國的鑄劍業迅速發展,尤其以吳越地區為代表。這里礦產資源豐富,而且聚集了技藝出眾的鑄劍師,也就很有可能出現干將莫邪這樣的名劍。
關于寶劍的鑄造者,歷史文獻中有記載卻不明確。先秦文獻中并未提及干將莫邪劍的鑄造者,漢代文獻始有提及,但有不同說法,主要是歐冶子、干將莫邪兩種說法。歐冶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鑄劍師,《呂氏春秋》中有“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之說。有文獻記載,歐陽子和干將師出同門,也有記載說歐冶子是干將的師傅,總之兩人都是出色的鑄劍師。不過,這里的“歐冶”和“干將”并不是鑄劍師的確切姓名,只是“越國冶工”和“吳國劍將”的泛稱而已。寶劍和吳國以及吳王闔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應該就是吳王闔閭所有,所以傾向于鑄劍者是吳國的鑄劍師。
這兩把寶劍質地如何?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顯示,出土的歸屬于吳、越國君的寶劍均為銅劍,所以干將莫邪應該也是銅劍。當時出土的劍長度多在30厘米至60厘米之間,30厘米時較早時期的樣貌,60厘米的劍極少見,所以干將莫邪長度應該在50厘米左右。
楊泓在《中國古代兵器通論》中考證“劍的側刃不是平直的,全劍最寬處約在距劍格2/3處,然后側刃呈弧線內收,至近劍鋒處再次外凸然后再內收成銳鋒,也是中國式銅劍在形體上獨有的特征。”干將莫邪劍的形態也大致符合此特征。
兩把寶劍下落不明。若從寶劍歸屬吳王闔間來看,最后隨闔間陪葬是有可能的,不過終究缺少確鑿的文獻資料支持,所以難下定論。此外,在后世文獻中也曾出現過關于兩把寶劍的記載,多是筆記小說之類的資料,也不足以取信。
盡管目前有考古出土的三把吳王闔間劍,可是依舊無法斷定這其中是否就有傳說中的干將莫邪寶劍,畢竟劍身上只可能刻有擁有者的名號,至于鑄劍師和其它,只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在后世的傳說中,干將莫邪從兩柄寶劍演變成了鑄劍師夫妻,從寶劍演變成了人。這個傳說最早出現在西漢劉向所著的《烈士傳》和《孝子傳》中,兩者均是以干將莫邪鑄劍——干將隱匿雄劍——晉君怒殺干將——赤比欲為父報仇——客助赤比殺王五部分情節為線索。可見在西漢劉向的年代,干將莫邪復仇的故事己經產生并基本定型。
在這之后,這個傳說故事在諸多雜傳類史書等著作中均有記載,基本情節大多維持早期的樣貌,也和我們今天流傳的故事差不多:故事的起源是鑄劍,因為干將是一位鑄劍技術高超的鑄劍師,楚王想要一把絕世神劍,于是就命令干將給他鑄劍。干將便不辭辛苦的為他鑄劍,最后鑄就成兩把劍,一把雄劍,名曰干將劍,一把雌劍,名曰莫邪劍,干將就只將雌劍獻給楚王,雄劍藏了起來。這件事被楚王知道后,便將干將處死。最后,干將的兒子長大后發現真相,便找到雄劍將楚王殺死,為干將復仇了。
魯迅先生的小說《鑄劍》,在傳說故事的基礎上重新演繹了這個復仇故事,也是我們今天熟悉的版本類型。故事中所寫的復仇細節讓人們印象深刻:干將莫邪的兒子眉間尺把寶劍和自己的頭顱交給了黑衣人晏之敖。晏之敖以獻眉間尺之頭晉見楚王,并設計在煮頭的鼎邊用雄劍砍下了楚王的頭,眉間尺和楚王兩顆頭在鼎中進行殊死搏斗。眉間尺年幼,不是楚王對手,被楚王的頭咬住不放。晏之敖見狀,拔劍自刎,頭顱掉入鼎中,加入戰局,終于把楚王頭咬得無聲無息。三個頭都煮成了白骨,無法分出彼此,楚國王公大臣出于無奈,只好將三個頭顱均以王禮分而葬之。
至今,民間還有很多不同版本略有差異的干將莫邪的故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