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各種分析文章已經很多了。
但最近讓我開始重新想起這部電影的,不是它的燒腦情節,而是在燒腦情節之后發生的事情。
前面的情節,無論最后有幾個人是原始組,或者最后一共有幾組人,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女主發現,她已經沒有可能回到原始組了。
然后,她做出了一個怎樣的選擇呢?
她找到了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組,或者說是自己最想要的情況,然后進去把那個組的自己殺掉,然后取而代之。
在整部電影中,我們的視角基本上一直在跟隨女主,那么通過前面的劇情,大家認為女主大概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至少應該都覺得她是一個好人吧,善良,能為其他人著想,并不十分自私。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當她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做出正確選擇時,她做出了與過去的自己完全不相符的選擇。
女主的選擇困境是因什么而來呢?
選項太多,他們每選擇一個鑒別物品,甚至每做一件事情,都會引起選擇的不同,然后各個選項乘一乘,就是個大的嚇人的天文數字。
其實從數學或者從理論上來說,女主是有可能重新找回所有她的世界的人的,只是這個概率太小了而已。
其實,每個人都會認為一個足夠小的概率可以等同于不可能,只不過,每個人心中的這個“足夠小”的標準不同而已。
好,那么女主如果要找回她的原始同伴,她要怎么做呢?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每個人,然后挨個問他們問題:我們放到盒子里的是什么東西?照片背后的號碼是幾號,用什么顏色筆寫的?熒光棒是什么顏色的?
等等等等
如果所有問題都對上了,那么這個人便是女主的原始同伴,然后再去找下一個人。
看到這里你想到了什么?
窮舉法,對嗎?
關于窮舉法,我想到了兩件事情。
第一,是前段時間肆虐的比特幣勒索病毒。
這個病毒改變了過去網絡攻擊的思路。
過去是,用戶自己設置一個密碼,然后黑客破解,用戶不停的探索更安全的加密方法,黑客不停探索更有效的破解方法。
然后大家研究著研究著,發現好像最后用戶漸漸占據上風了,通過一定方法加密的密碼,也不是說不能破解,只不過破解的時間可能要很長。
長到什么程度呢?
用人類現有最高算力計算,算到太陽爆炸也算不出來。
哇,那以后豈不是沒有黑客攻擊了。
黑客直接調轉思路,我給你加密,你來破解這個無法破解的密碼吧。
拋開道德和法律因素不說,那個第一個靈光一閃,發現既然密碼無法破解,我就給用戶加密的黑客,簡直是思維能力達到一定高度的天才藝術家。
這是第一個我想到的事情。
第二件事情,是我小學時聽到的一個故事,大家肯定也都聽說過。
有人發明了國際象棋,國王很高興,想要獎賞他,問他要什么獎賞。
他說,第一格棋盤放一粒麥子,第二格棋盤放兩粒,第三個放四粒,以此類推。
國王以為很好滿足,但一算發現,把人類有史以來加以后有可能生產出來的麥子全算上,也放不滿棋盤。
這兩件事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兩個人,黑客和象棋發明者,都想要設置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或者問題。
過去人們認為,一個無法解開的問題,是因為找不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導致的。
而這兩個人設置的問題,都有一個明確的,簡單明了直接的解決方法。
但是,有方法不代表能解決。
如果數量大到足夠的數量級,那么即使簡單如數數這樣的工作,也將變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看到這里,有沒有想到好像和某個中國故事有點聯系?
對,就是《愚公移山》。
愚公門前兩座大山,把他們一家困住了,所以他要把山移開。
有沒有方法,有,簡單明了直接,全家老小齊上陣,挖就行。
有沒有困難,有,山太高,人太少,工具簡陋。
有沒有應對辦法,有,我人少,擋不住我能繁衍,我在一個時段內,人也許是少的,人的力量對比挖山的工作量也許是弱的,但是如果放在時間的歷史長河中,我加上我兒子加上孫子,加上子子孫孫無窮無盡,那這股力量就是一股強大到可怕的力量,移座山簡直就是輕而易舉。
愚公的思維也上升到了一個高度,能站在時間的角度上看力量的對比,這簡直是視野的升維。
可這也帶出了另一個讓人感到絕望而窒息的問題。
子子孫孫說起來無窮無盡,但也總歸是有窮盡的,沒有什么是永遠不滅的。
人會死,地球會爆炸,種族會滅亡,總之,沒有真正的無窮。
如果說,愚公家門前的兩座山足夠高的話,那么即使山不加增,也有可能愚公子子孫孫一直挖,挖到地球爆炸那一天,也還是沒移走兩座山。
絕不絕望?
絕望到人們根本無法去正視這個可能。
幾乎所有受過現代教育的人,都會相信甚至崇敬科學的力量。
因為科學,我們從茹毛飲血的野人,變成了駕馭各種力量的現代人。
我們能飛上九天,能潛入深海,能探索宇宙,能洞察微觀。
我們相信,科學一定能帶我們飛向更遠的地方,登陸火星,飛出太陽系,外星殖民,星際旅行。
我們的科幻電影早早的就繪制出了各種美好的藍圖。
可問題是,如果實現不了呢?
蟲洞啊,躍遷啊,曲率引擎啊,如果實現不了呢?
如果人類從誕生到滅亡,注定要在它的唯一家園——地球走完全過程呢?
我們用科學這個工具,削平了一些山頭,可能我們離著挖開這座大山已經不遠了,但也可能那些根本就是大山上的一粒微塵,只是我們人類太渺小了才將微塵當成了山頭,那又如何呢?
這是一座山,那另一座大山在哪里呢?
在人心。
自然科學一座山,社會科學或者人文科學當然也另有一座山。
如果自然科學這座山,我們真的沒法移動,我們人類真的注定要在地球了此一生,那就去移人文科學的山。
把地球建設成伊甸園,人們在里面和平、安定、繁榮、和諧的生活,人與人之間不說彼此友愛關懷吧,最起碼也都能追求自己利益時抽空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
可這事能實現嗎?
上帝他老人家此時可能會說,咱們還是談談星際旅行的事吧。
先哲們貌似已經把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的方法和思路也都研究透了,但同樣,有方法不代表問題能解決。
當問題足夠復雜,或者解決問題所需花費的時間足夠多時,這問題便成了一個不可解決的問題。
最后,回到電影,女主看了看形勢,發現那個理想中的每個人都好的結局已經無從實現了。
既然這樣,我就不要再關心其他人,只關心自己就好。
我好了就好,其他人愛怎么著怎么著吧。
這可能就是一個原本淳樸善良的人轉化成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心路歷程吧。
我不敢譴責,因為換做是我,也許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彗星不會來,可類似的選擇卻每天都會發生。
如果理想的選項注定無法實現,那么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