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別人的“經驗”左右了你的選擇

? 其實,很多時候我覺一個大學生能真正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很困難的,同時也很難在未來選擇中跳出別人的經驗之中,比如學生會,很多人對于學生會持反對態度,又有很多人說學生鍛煉人的 各方面能力。我們總是無法對未知事物有一個足夠清晰的判斷。

? 我們對于大學有自己的打算,但是,總會有許多人以過來人的身份勸說我們大學一定要談一場戀愛,大學一定要進入學生會,大學一定要天天去圖書館,老實說,我是叛逆的,我并不想要那種過來人的大學生活,沒錯,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這種范式里,被教唆著你本該做什么,然后對方用一種十分有經驗的語氣并且誠懇的說,你如果不這么做,會后悔的之類的話語,然后就舉例自己之前有個大學同學如何如何。。。。

? 這樣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假使我不這么做,未來仿佛就黑暗下去了似的,是這樣嗎?是否大學就一定要加入學生會呢?是否大學就一定要談場戀愛呢?還是就一定要去圖書館呢?難道大學生活就離不開這幾樣事物呢?

?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往往十分有經驗的人的大學通常缺少他們所推薦的事物。(當然,這里只能說基本上,不排除個例)。沒談過戀愛的說戀愛好,沒進圖書館的說看書好,沒學好專業的說學專業好,沒進入學生會的說學生會好。

? 我們往往有種錯覺,似乎對方只要進入了學生會他就會有所不同一樣,似乎這個從來沒進入過學生會的人能把所有成功的功勞頒給學生會,或是沒有認真學習的把功勞頒給學習。

? 然后再痛心疾首跟我們講他們慘痛的經驗,這種以過來人的方式傳授經驗的行為,讓我們很容易的就被這種“過來人”頭銜所迷惑,似乎覺得他是過來人啊,他說的一定是對的吧,他比較有經驗,而我什么也不懂,還是聽一下吧,否則會后悔的啊。

? 然后喜歡文學的進入了宣傳部,喜歡學習的拼了命想要來一場戀愛。。。。最后白白浪費了四年的大好青春。

? 這些我們本來可以選擇的道路都輸在一句,“我是過來人,我比較有經驗。”這些“過來人”的經驗扼殺了我們對未來的選擇,讓我們屈服在這些經驗上。

?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選擇。舉個很常見的例子,比爾蓋茨不是沒有繼續所謂的大學嗎?那他后悔了嗎?我認為他沒有。

? 就像貝加爾湖畔里曾對年輕人所謂“叛逆”的贊賞,我認為作為一個大一的新生,我們完全可以跳出這個“經驗”的范式中,但并不是完全脫離經驗,恰當的經驗當然可以作為參考,但我們不能脫離了自己的想法,為了未來去選擇一個自己并不是那么喜歡的道路。

? 當然,往往我們自己做出選擇時,就意味著自己要承擔起未來失敗的后果,我們總會潛意識以為,如果自己“聽話”聽取經驗,就會適應這個社會,就會“混得不錯”,所以我們寧愿選擇一個相對安穩的未來,哪怕犧牲了自己的選擇,即使自己很不情愿,也要逼著自己去嘗試,認為這是一種勇敢,認為自己敢于挑戰自我。

? 難道我們在選擇一條自己不喜歡的路的時候是勇敢嗎?不是,我們總該對自己的未來有個清楚的選擇,不要讓勇敢變成了盲目,不喜歡變成了懦弱,這不是我們盲目追求經驗的借口,跳出這個范式,而不是讓這種所謂的“經驗”左右了你選擇,這點真的很重要。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