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利—弗蘭克的處女作。
從兩三歲到媽媽老去,我其實一直活在媽媽的懷抱中。
很難想象一個母親為了孩子,在和丈夫關系破裂時依舊堅強地守護這段婚姻,三十年的關系其實就是分居兩地。一定有很多酸楚吧。
這部作品總體來說講述了我在媽媽獨自一人的撫養下成長的故事。母親確實很偉大,她有著媽媽的手藝,給予兒子自由的空間。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兩次大病,具有傳染性的疾病讓所有人都避之不及,而媽媽一直陪在身邊。
該放手時放手,這是媽媽的態度。我像風箏一樣,卻依舊有一根線系著,線的那頭是母親追隨的目光……
與之相反的是父親冷漠。很小的時候沒有過陪伴,到了上學時沒有給過生活費……我每次讀到描寫父親的片段,就感覺很生氣,不可思議,已經成為了成人,行為卻那么幼稚,絲毫沒有責任感。
雖然作者對父親的描寫不多,但還是可以看出我對父愛的渴望。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看似平淡的語言卻有著成長過長中的困惑,還有對一些社會問題的反思,像是空巢老人。日本的這種現象比國內嚴重多了,主人公很長一段時間和姥姥住在一起,初中后就和媽媽搬出去住。這讓他很不解,對那個時候的他來說,大人的關系總是復雜的。
有一段故事我很喜歡,姥姥每天會騎著三輪車出去賣魚,每當我碰到姥姥,就會偷偷坐在車后。在一搖一擺中回家,有時遇到上坡,就跳下來推著車,這時姥姥回頭一笑。
這是我讀過一遍后的感受,以后有時間再讀看看,希望有新的內容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