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我簡化了自己的朋友圈,又關注了一些學習型自媒體人的微信號,朋友圈生態結構有了變化,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學習氛圍,每次瀏覽,都有一次擴大視角、腦洞的機會。
我漸漸不再頻繁刷新朋友圈查看各類動態,只在一天中固定的某個時段,比如上下班的公交上,或者午休的空隙瀏覽一下。周末休息的時候,也可以大半天不去碰手機了。這個自身的變化來得自然而然,我得以從不停點微信里紅色消息圖標的角色里逃離出來。
我能感受到自己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個人學習和成長上了,這算是一個好現象。最近在瀏覽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時,看到最多的兩個詞是“知識管理”和“內容創業”。
當我們接收到的信息越來越碎片化,把這么零散、細碎的知識管理起來,形成體系就變得很有必要了。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一個事件、一個現象、一個話題,自己可以從部分角度來講出一些東西來,但很難全面地去剖析和闡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你的背后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足以支撐起你的認知、邏輯和文字及語言表達能力。
在如今這個人人都習慣吐槽幾句的年代,并不缺乏武斷的批判和片面的評論。但我很清楚,自己不愿意做一個圍觀看熱鬧的人,和所有人一樣吐槽幾句,然后走掉,下一秒鐘便忘記自己說了什么,甚至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話語可能傷害到了誰。
我想更理性與客觀。
成甲在他的知識管理微課里說到,知識,是真正可以改變你行動的東西。注意,這里說的不是改變認知,是改變你的行動。你真的開始這樣去做了,令你做出改變的,才算是真正的知識,它正式入駐你知識體系的一隅。
知識管理的第一步是輸入,而最有效的輸入方式自然就是閱讀。主題式的集中閱讀,可以快速積累一個領域的知識,而期間的各種實操工具需要根據自身特點進行有的放矢。對于別人有用的方式,到你這里不一定也好用。說來說去,這是一個需要自己行動的過程。
大量的輸入必定會導致輸出,輸出的方式可以是寫作,也可以是演講、分享、授課。輸出是對自己輸入內容的復盤,我們在此過程中可以再次梳理思路,使知識更加透徹。
內容創業是知識管理后的一個方向,越來越多的自媒體人通過一個人,一支筆,一個平臺就實現了財富自由。準備走上這條路的人還有很多。這是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巨大機會。
未來的媒體形式也許會日漸碎片化,如何巧妙地把細碎整合在一起,聯結起一群有共鳴的人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