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方老師,人家都說女孩子小學時成績好,到了初中就不行了,你說是不是這樣啊?我家張怡小學時成績那么好,怎么到了初中,成績說下來就下來了?怎么努力也不行,是不是女孩子腦子不如男孩子聰明?”
那天,我接到了一個求助電話,電話那端,傳來媽媽焦慮的聲音。為了更好地交流,我約了張怡媽媽第二天來工作室面談。
第二天一早,工作室剛開門,張怡的媽媽就到了,看得出來,她非常著急。
張怡今年剛上初中,小學時就被班里的同學戲稱為“女神”,因為張怡不僅長的好看,脾氣溫和,更重要的是學習成績特別棒,一直是年級的前三名。小升初考試里,張怡更是爭氣,考了全校第一,媽媽別提有多高興了。
剛升入初中時,媽媽和張怡都信心十足,沒想到打擊接二連三。
第一次打擊來自數學單元測試,張怡居然沒有考到90分,班級前三的位置也沒有保住。張怡失落,媽媽也有點驚訝,但很快調整好了心態,覺得剛進入初中,有點不適應很正常。老師也說張怡上課非常認真,“學習態度好,基礎又好,這次沒考好是暫時的,后面肯定會恢復正常的。”
在老師和媽媽的鼓勵下,張怡更努力了,每天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自己還另外買了數學資料來做。每天晚上做作業要做到十點多再睡覺,第二天又要早起背英語課文。
可是一個月后的期中考試,又給了張怡和媽媽當頭一棒。英語成績不錯,還是全班第一,可數學仍然沒有起色,還是80多分。語文成績也退步了,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全都在班級十名左右。總成績從全班第1變成了全班第8。
張怡和媽媽都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了,和小學一樣努力、甚至更努力,成績不進反退了。
初中的第一次家長會上,張怡媽媽找到數學老師,想問問到底要怎么辦。結果數學老師一句“女生上初中了,數學成績下降很正常嘛,女生理科本來就不如男生。”讓張怡媽媽又生氣又擔心,生氣數學老師居然這么評價女兒的努力,擔心女兒真的如老師所說,沒有理科思維。
女孩子真的缺少理科思維嗎?上了初中女生成績一定會下降嗎?張怡媽媽懷著這兩個疑問,來到了我的工作室。
相信這個疑問好多家長都有,“男孩理科好,女孩文科好”,就像“男主外、女主內”一樣,經過這么多年的傳播,變成了眾多家長的固定思維。然后家長又把這種僵化的思想傳遞給孩子,給孩子一個暗示:女孩就是學不好理科,男孩文科不好很正常。慢慢的,大多數女孩子就真的遠離了數理化,大多數男孩子厭惡文史哲。
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呢?很簡單,搜索下各省歷年的高考狀元,就明白了——這種說法毫無科學依據,那么多女生成了理科高考狀元,就足以說明它的荒謬。既然如此,為什么上了初中后,張怡那么努力,但數學成績依然下降呢?這個其實在《為什么孩子明明努力,卻仍然考不好》中已經分析過原因。具體到張怡,她并不是僅僅是數學成績下降了,除了英語外,其他學科的成績都沒有達到期望,所以說,張怡的情況屬于“入學適應不良”中的“學習適應不良”。
如果說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需要完成從“游戲學習”到“知識學習”的轉變,那么從小學到初中,孩子的學習就需要完成從“形象學習”到“抽象學習”的轉變。
學科更多、更細,專業性更強,作業量加大。教師的教學速度變快,對學生的關注減少,不再像小學一樣事無巨細都耐心指導,而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思考、歸納。
如果孩子不能夠及時改變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仍然按照小學時“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學習策略來學習,初中學習成績的下降幾乎是必然的。
在面臨學習下降的時候,很多成績優秀的孩子會不知所措。如果這時候家長和老師也不能提供有效的幫助,而僅僅要求孩子“端正學習態度”、“要努力”,孩子就可能在一次次無效的努力中,失去對學習的信心,最終放棄學習。
初中班主任們都會發現“初一下現象”,初一上學期乖巧聽話的學生,經過一個寒假,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班級紀律變差,作業不交,上課走神,學習拖沓。這就是因為孩子在初一上學期一次次的失敗中慢慢磨損了學習的信心,最終在期末考試的殘酷真相面前,繳械投降,放棄了提高學習成績的期待。
因此,初一新生第一個月的入學適應,特別是學習適應問題非常重要。
那么我們要怎么幫助孩子呢?
一、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作為家長,我們很大多不懂學科知識,沒辦法教孩子做題,但是我們可以做孩子的情感支持者。
在孩子經受入學適應壓力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給孩子情感支持,不要因為一時的成績下降而責怪孩子“不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平靜的心態去適應新的學習內容和教學風格。
二、提醒孩子調整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
小學時考試科目只有語數外三門,而且內容簡單,用機械記憶、多做習題的方法,很容易提高學習成績。
到了初中,學科一下子變多了,語數外、政史地、生物,到了初二、初三,還有物理和化學。而且隨著高考改革,不分文理,在初中就必須盡量學好所有的學科,否則很可能會影響高考科目的選擇。
如果孩子沿用小學時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不做調整,立刻就會感覺到時間不夠用。本來花在三門課的時間,要花在七門課上,如果效率不提高,所有學科成績都不理想就很正常了。
每門學科有每門學科的學習方法,這些可以鼓勵孩子多和學科老師溝通。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管理好學習時間。比如用“作業考試化”,讓孩子給每門課的作業制定一個完成的時間,定好鬧鐘,到時間就停筆。這樣既可以訓練孩子的答題速度,又可以幫助孩子適應考試節奏,一舉兩得。
另外,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給作業排序。先完成難的作業,再完成容易的作業。這樣孩子越做越輕松,越做越愉快,做作業的效率會大大提高。
這兩種方法,我讓很多孩子實踐過,對提高學習效率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在學習中還學會了監控自己的學習行為,形成了更為高級的學習能力——元認知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能夠發現和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總能保持最佳的學習品質。
三、和孩子一起運動。
進入初中后,學業壓力增大,學習時間變長,很多小學時的特長班停了,孩子的生活中除了學習,好像沒有了其他內容。僅僅只有學習的生活太單調了,所以好多孩子會一頭扎進游戲中,在游戲中尋找生活的樂趣。運動是讓孩子遠離游戲的好方法。
和孩子一起運動有三大好處,一可以鍛煉身體,高強度的學習背后必須有強壯的身體做支持。二可以保持愉悅的心情,運動可以釋放多巴胺,這是一種快樂激素,能讓人心情愉悅,帶著愉快的心情學習,學習效率自然高了。三可以增進親子感情,不管是散步,還是打球,是爬山,還是游泳,在運動中,談談笑笑,孩子會把自己的小秘密、小煩惱告訴你,也更愿意聽從你的建議。
男孩和女孩的大腦并沒有明顯差異,造成差異的是孩子入學適應的好壞。關鍵時期,我們要做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學習的引導者,運動的陪伴者,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初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