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社的意義何在?這是關乎大家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涉及到幾個層面的問題:跨學科研究共同體如何可能?個人與組織的共同發展如何可能?(當然這幾個問題是交織在一起的,大家認真看一下,我就不說重復的內容了,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問與討論)
主要涉及到兩個層面的問題:跨學科學習與研究的意義何在及如何可能?跨學科交流與共同研究如何可能?首先這里先考察學科這個詞的歷史語境,學科在中國古代一般有考試的學業科目的涵義,而自從近代以來西方科學的大量傳入(而科學一詞是在近代由日本傳來,反映了當時科學的分科化特征),學科分化的出的是社會轉型中的這種科學專業化、職業化、教育與研究體系化、實用化的這種趨勢,學科雖然適應了種種需要,但作為一種階段性的產物仍具有其局限性,當復雜的研究對象單一學科無論是研究方法上還是知識視域還是語言表達都所局限,要超越這種局限性就需要跨學科研究,這也是學術研究的前沿領域所正在進行的,當面對諸如意識這類的復雜研究對象時,我們不能僅從神經元量子相干態在腦生物機制形成中的作用何在?、NCC如何可能?、人工智能的計算機模型與人類意識的差異何在?、語言與意識的關系?以及這些問題何以為真?等問題之一的維度之一來研究意識,這些形形色色的意識問題往往也有其理論背景,我們只從一個維度的問題出發就被其范圍與預設所限定,而這也是對意識的問題域中所涉及到的其他問題的一種遮蔽,也許只有這種理論視域的展開wissenshaft才得以可能
再者跨學科研究與學習是有助于我們進行理論創新與語言表達的規范的,庫恩在考察科學史時提出了他的科學范式理論,學術共同體的范式往往限制了理論的革命性發展,這種范式是通過學術場域下的研究范例推廣、評價體系、理論的預設等方式確立的,跨學科學術共同體同樣也是處于在范式下的,但這種范式卻是建立在世界總體是差異化的這一背景下,其內部存在著張力,不同學科范式間存在著矛盾,同時這也是學術研究的突破口,包容性的意識形態與學科范式的內在差異形成了一個動態平衡的關系,而這種跨學科范式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方面較為完整的框架體系仍處于探索之中,另一方面當下各個成員大多以其各自的學科范式為準,這個形成過程存在著隔閡,也就讓理論發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從語言表達來看每個人的語言表達是受相關語言共同體限制的,接觸不同學科的術語為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提供了一定基礎,理論的準確性與理論創新也受語言表達限制,如我以前做一個亞文化分析時想一個詞來表達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差異,像文化多樣性這個詞雖然強調差異卻沒有什么區分,直到后來看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提到基因的多態性(指基因的穩定變化),受此啟發后便用文化的多態性作為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一個區別,因為主流文化在其長期的傳播、發展過程中逐步適應了各類社會群體的需要而衍生出各類文化形態,從而區別于局限于某部分群體的亞文化,并文化多態性這個詞本身也體現出這樣一個演變的過程。
跨學科交流與共同研究如何可能?交流是必要的,因為作為有限存在者的人往往難以企及真理,而通過與差異化的他者交流來謀求理性的共識或代際的知識發展來走向真理,對此,哈貝馬斯就曾提出過他的普遍語用學:真理是出于我們對知識有效性的要求。對用符號給真理以確定性而言交流是并不可少的,因為語言本身是公共性的,在這一層面上一事物的真理性依賴于其表達,而要實現有效交流,一是大家盡量要有一定的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降低交流的阻力,社里的各類交流媒介都會發有大量的電子資源來供大家學習,雖然學術交流的最終目的不是理解而是探索各自的道路,但一些術語的了解也是有益的,二是大家自己自定研究專題然后組建專題小組邀請其他成員加入,小組自定研究計劃,成員間根據各自情況自行協商研究的工作分配與方向,交流形式與時間,當研究的一個階段完成后一般要分享學術研究成果,進行組與租之間的交流,成果可以以多種形式呈現,包括論文、PPT、導圖、多媒體軟件、直播宣講,也可以有線下交流會,因為多數成員相聚較遠,所以以線上為主要交流形式,大家可以應用各類交流工具(當下由于技術條件與資金受限,還沒有開發出專門的交流軟件,請各位見諒,而這也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而在此并不要求話語體系的一致性,鼓勵語言風格的多樣化,包括認知修辭等。
三是日常交流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若其涉及層面較深一時難以得到滿意的回答時可以將問題擱置,放在小密圈里提問或發起QQ群話題,這樣也利于信息的保存與整理,同時也可安排專人負責整理交流信息或輪流整理,較有價值的對話也可以在最后做了一個總結項目以提高效率,當然在討論之前提前確定主題讓各成員思考后再進行討論也是一種方式,另外為了營造良好的風氣與提高效率泛泛化的政治討論也是不被允許的,而閑聊的時間也要適當,大家自己把握。
第三個問題:個人與組織的共同發展如何可能?求是社實際上構建了一個交流、資源共享平臺并構建了一個社群,它確實能起到一個優化組合、激勵成員等作用,但同時組織也對成員有所限制,就算是參與免費類組織也會有時間成本,組織的利益往往會與成員發生沖突,為協調兩者關系使成員與組織的發展相統一,一是需要各成員提供其大概的檔案,主要包括姓名、年齡、所讀學校以及專業、比較擅長的學科、感興趣的領域、特長和未來的大致方向、希望提升自己什么能力這個資料一方面將會成為各位組建、加入小組的參考,另一方面組織發展的整體戰略將會根據成員的需求與發展計劃來調整,各位也可以提出建議,并在加入求是社后仍有高度的自由,而這里的自由主要指自由選擇的權力,加入或建立小組與否、加入部門與否的權力,包括小組內的任務分配也可以協調。
第二點是探索組織建構的方式,避免組織者與組織相分離,本社不設社長,目前由于群員較少相關事項決策采取投票方式,組織的活動可自行選擇是否參與,在人數較多時組織機構會分化,目前暫定為:常務管理會、個人服務部、宣傳部、資源管理部、外聯部(機構設置待定且尚未成立,可以討論),變動較大的決策仍由投票處理(若人多則由小組與部門代表人投票決定),而人員的當選主要由其所在部門選舉決定,并實行任期制,保障組織結構的透明性與有效流動性,而小組分為專題小組與項目小組,專題小組一般由該領域下的研究人員組成,項目小組除了策劃者、研究人員還包括技術人員與實行人員等,當然也可以有學科的專題小組,如哲學小組、物理小組之類,而這些小組由于成員往往不限于本學科內或某一流派所以仍可以算作一種跨學科的小組。
組織發展規劃:本社的發展方向依托于各個成員的發展以及組各項目的開展,本著組織發展與成員共同發展的原則在求是社發展的初期,以資源分享、交流以及組織項目探索為主,活動較少,因為大多數成員的知識積累尚不足,社團結構尚為完善,活動能力與經費都較差,所以在這個階段以提高自身水平與適應團隊交流與合作以及吸納新成員為主(吸納方式主要是以成員推薦制為主——一般要求新成員有較高的學術熱情與基本的情商,有擅長領域與特長當然更好),并為各個項目做籌劃、準備工作。
組織各個階段運作模式不同,而衡量組織發展程度的指標就是各個項目的完成情況:其中包括對組織建構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交流模式與機制的探索、組織與個人的發展模式探索等幾個在之前提出的問題,我們需要去完善它,以及組織符號設計、APP開發、宣傳制作等項目。
等各項事務初步完成時在線下可以在學校或地區建立分社,以及建立或與學習中心一類的合作,線上可以建立APP平臺與自媒體,發展知識產業項目,如項目能盈利則由組織參與人在建立以及發展過程中自行參與商定分配方案,這些到時要根據具體情況討論。
而組織的所進行各項活動本身就是參與到現在社會的各項變革當中,包括對傳統學術機構話語權與媒介場的挑戰,異質化話語與權力中心的建構,還有對社會資源分配模式的探索等,為社會變革方向提供理論上的指引與起到一個范式的作用,這也是組織的一個層面的意義所在——即通過社會變革使自為的人能夠走向自在,同時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實現、自我確立的過程,而這些均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經驗與方向。
另外在交流媒介上一般以QQ、小密圈為主(可用群投票來決策,還有群活動發起),網絡會議可通過群電話,如有視頻通話的需要可使用即會通云通訊,而小組也可以建立小組的群以及石墨文檔,構建一個內部的交流空間。
(注:文中提到到個人檔案應盡快發給我,便于成員間相互了解)
以上為暫定的大綱,而下文的主要是對求是解讀的一些嘗試,而寫這個也是為了彌補組織取名水平低的缺陷(?˙ー˙?),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
我們所求為是,何為是?是為is,在海德格爾看來為es gibt(即there is),為“存在著……”,是為萬事萬物的存在范疇,什么是存在?巴門尼德曾說過:“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存在是存在者的境域結構,相對于存在者而言它是非對象化、 潛在的,而存在者是現成化的、對象化的,存在于每一存在者之中,它與存在者之間是一種相屬關系,在者為存在的可能性體現,存在為在者之狀態,存在一旦進去具體層面就變為在者,而又只存在著具體的存在,在在者的開放關系間存在得以顯現,而只有存在的維度與在者的維度共存才得以完整
而求是者所之追求為是,追求萬物之所是,社會之所是,人之所是,自我之所是,這種追求不僅僅某種現象還原式的探索,并雖然從句子結構上來看……之所是已經有規定的傾向,但這里所追求的均為存在者,而對存在者的有效規定亦為存在的方向,亦為一種存在方式,因是本身并不只是一種在場。
而我們為什么要成為求是者,求是者歸根結底是某種文化價值體系下的理想人性范式,而人本身是文化上而人人并不是在文化上是虛無的,相反他需要一定文化才能成為人(這里的文化并非狹義上的知識水平而是),而在這種文化結構卻是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上的,為主體不可承受之輕,在這種背景下,人們試圖通過追求真理來到達智慧的境界與確定,用規定性取代相對與虛無,構建某種價值體系來確立自身意義對抗虛無與不確定的人生以及世俗的價值取向或將自身的某種社會理想寄托于此,實現人的一種確立,而真正的確立是需要立于價值關系上的,用某種使命的確定來把握生命,使自我得以確立,無論肯定還是否定都是一種不確定性的消除,一種確立,建構與解構同樣也是種確立,當然后者使這種可確立性得以明確,而其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意味著相鄰可能的展開,同時這種可確立性本身也是對確定的一種否定,而在這種不斷展開的過程中使命本身有著永恒的指向性。
求是社是寄托著的是各自的理想,有位哲學家曾說當你有勇氣去追求一樣東西時,它便成為了你的信仰,理想本身就是一種信仰,雖然當我們的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在實踐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進去更廣闊的實踐境域時,當這種理想一旦落實,它就墮入了更深遠的在者之境域中,不在只作為一個高高在上、睥睨一切、消解一切的信仰而存在,它會面臨著各類挑戰,在追求的過程這種理想也就變質了,但實踐的境域也依賴于此得以不斷地展開,追求本身亦未變質,在這個層次上我們仍可以說境當思立。
而人生的路不知道還有多長,望大家都能走出自己的路,一起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