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冬日的日本,泡溫泉是再好不過的享受了。
溫泉在日本的意義非同凡響,相比中國稀少的溫泉資源,日本的地質條件讓他的溫泉的數量和質量都得天獨厚,從而形成了溫泉文化。
古代的時候,日本沒有醫學,遣唐使們也沒有學會中醫,日本人是利用泡溫泉來治愈疾病,溫泉水相當于中國的草藥。到了近代,日本甚至特意為溫泉制定了一部法律《溫泉法》,可見日本人對溫泉的看重。
我們來的是久負盛名的有馬溫泉,這是關西地區最古老的溫泉了,戰國時代的太閣豐臣秀吉非常喜歡這里,多次造訪,還重新休整過這里,造成了有馬后來的繁榮。想來百戰歸來的英雄在身心疲憊之余,也希望有這里的溫泉來洗滌風塵、犒慰辛勞吧。
我們來的這家名為“太閣之湯”,自然是為紀念豐臣秀吉而得名了,這家據說是有馬較大的店了,但和國內的溫泉洗浴中心比起來確實挺小,但也精致的多,泡溫泉或者叫泡湯的程序和講究也是頗多。
進門首先要脫鞋,只穿襪子在室內行走,這在日本是常態了。將自己的鞋鎖起來,然后去服務臺,交上鞋箱鑰匙,先付浴資,會領到一個有條形碼和鑰匙的號碼牌,在浴場里額外的消費都可以用這個手牌來付款、記賬,還領到一個小包,里面是一大一小的毛巾和一套浴衣。帶著這些來到更衣室換上浴衣,結果出來的時候我們兩個男士就有些犯迷糊了,不知道往哪走,看了會看不懂的路牌,只好半猜著找路。還好男賓區和女賓區還是很容易分得清的,男賓區門口是男色的布簾,上面是一個殿字,在日本是對男士的尊稱,女賓區是紅色的門簾,上面是一個妃字。之后在樓下找到了男湯的入口,在里面再次脫光衣服放進衣柜里,把鑰匙和號碼牌別在手上,帶上個毛巾,就從一個不起眼的入口進入浴池區域了。
但在日本,泡溫泉之前必須要把全身清洗干凈,在溫泉里不能夠搓澡,甚至毛巾也不能夠放進溫泉,也許是日本人太愛惜溫泉,生怕污染了它。在我以前看來,泡溫泉的概念和泡澡是差不多的,泡溫泉之前先洗澡我們是沒有的,泡完了再沖個澡才算是我們的習慣。在國內的時候,下意識里總覺得在大池子里泡澡是有些臟的,但在日本,就是這些規矩讓我心里覺得溫泉顯得干凈了起來。
淋浴間就在室內溫泉的旁邊,洗了頭、沖好澡,我們來到溫泉池旁,旁邊有顯示器顯示水溫足有四十多度,室內有兩個溫泉池,池子雖不大,名氣卻不小,一個稱作“金泉”,水是棕紅色的,這是因為其水質鹽份濃度高,接觸空氣后酸化變成的顏色,另一個稱作和“銀泉”,含有二氧化碳和氡,接觸空氣不變色,兩種泉水都有很多功效,像皮膚病、關節痛等等都有效益,可惜我們只是游客,不能經常享受了。
室內的溫度頗高,泡了一會兒就覺得頭暈,于是我們順著臺階走到上一層的露天溫泉,天寒地凍的,乍一上去凍的不行,趕緊找了個池子泡進去,才有空細細打量。露天溫泉的面積要大得多,不過也都是若干小池子,有較大的碳酸泉池子,也有單獨坐浴、背浴的水池,溫泉的水溫頗高,泡了一會兒身體發熱,就再也不覺得冷了,我們把小毛巾放到額頭冷敷著,還時不時站起來冷卻一下,不然早暈了。這里也有一間內室,里面是一排石板床,溫泉水的水溫讓石板頗為暖和,躺在上面,特別溫潤舒服。
露天溫泉四周是仿古的簾幕,古樸又不失典雅,耳邊還有輕靈的音樂聲。泡湯的人不多不少,看得出有些是和我們一樣的游客,也有些當地的日本人,有些是父親帶著孩子進來,有些是獨自前來的老人。我和同伴初來乍到,按我們國人的習慣,總要把各式的池子都試上一遍,看到有空的水池就換過去,里面的日本人總是禮貌的讓一讓位置。泡溫泉的人們都頗為安靜,老人們總是安靜的閉目養神,孩子們也不吵不鬧,靜謐的氛圍想必也影響到了游客,大家也都謹慎守禮。
我和同伴泡在溫泉中,只覺得渾身暖洋洋的,溫暖又舒泰的感覺,似乎全身都放松了下來。我們有一搭沒一搭的輕聲聊著,不知道什么時候,看到周圍已經飄起點點飛雪,風雪吹來,并不覺得寒冷,反而覺得一片清爽,抬眼望去,水霧彌漫間,恍如隔世,讓我們都忘了言語。
這千年的古老溫泉,來的人們怕是不計其數了,偶有英雄名士,多的是白衣平民,無論是貧富貴賤,來到這溫泉里恐怕都享受這遠離塵世的片刻感覺吧,這世間的紛紛繁繁熙熙攘攘,古往今來也沒有改變,只要踏足紅塵就也總脫不開煩惱心思。
日本的溫泉最早也是僧侶們沐浴的場所,佛家說人生八苦,沐浴在溫泉中,也許能讓他們一時超脫,感悟無我的境界。
我這樣的凡人,平時更是糾結無數,沒有大風大浪的經歷,悲歡離合卻是常有的,日積月累,總有那么多心思負擔在心頭。在溫泉里的片刻可以拋下這些心思,走出溫泉再重新拾起,忽然發現,這些幽微心思也變輕了一些,讓心頭少了幾分沉重。
慨然一笑,我走出溫泉,又重臨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