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朋說#,又和大家見面啦!
文末還有彩蛋哦!
從3月開始,朵朵開設#朋朋說#專欄
每當大展、每有大事件,
小朵朵就拽住朋朋哥哥不撒手,
和大家一起坐下談談
“這展,咱家怎么看!”
——大英圖書館的珍寶
4月21日~6月21日
@國家圖書館典籍博物館
01
朵朵:朋朋哥哥你知道嗎,英國又有一批國寶來中國啦!莎士比亞、拜倫、狄更斯……我們課本上的大作家們都來啦!還有還有,我最喜歡的偵探福爾摩斯也來啦!??
朋朋:哈哈我當然知道了,我也很喜歡福爾摩斯的。這個展覽4月21日就要在國家圖書館開幕了。嘿嘿,告訴你一個小秘密,這個展覽開始之前我已經去一飽眼福了。
朵朵:真的么??羨慕……快給我們講講,這個大展上有什么寶貝?
朋朋:朵朵別心急,關于這個展覽,首先我想說一個詞——“難得”。
這是大英圖書館作為英國的國家圖書館,第一次把最最有分量的文學瑰寶送到中國參展。
從大英圖書館收藏的約1.5億件文物中,挑選出這10位文學大師的作品,至少滿足2個條件:
一、能代表英國文學方方面面的頂級作品,從詩歌、戲劇到小說
二、在中國讀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是影響了一代到幾代人的文學作品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文豪狄更斯的《尼可拉斯·尼克比》手稿、夏洛特·勃朗特小說《簡·愛》的修訂手稿本、世界最偉大的文學家莎士比亞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早期版本,以及英國詩圣華茲華斯的詩歌《我孤獨地漫游,像一朵云》的草稿。
除了我們所說的“名著”,還有一些通過電影電視改編,而在中國走紅的一些經典文學作品,比如柯南·道爾創造的史上最著名的“偵探福爾摩斯系列”中的《失蹤的中衛》手稿,還有弗萊明的“詹姆斯·邦德系列”故事之一《黎明生機》的手稿。對了,詹姆斯·邦德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007。
02
朵朵:啊,想到可以和這些老是出現在閱讀題里的大作家面對面,還真有點小激動了。??
朋朋:可不是么?平常出現在課本中、考卷中的作家,他們將會以最親近的方式和大家相遇,我在看的時候,也是懷抱著滿滿的朝圣之心。
接下來,我要帶你搶先一步看看展覽的亮點!朵朵,是不是該準備小本子了?
朵朵:好嘞,小本子伺候!??
朋朋:依照慣例,我還是準備了3個要點——
○第一: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學的對話
展覽到來了10件英國文學珍品,幾乎每一件展品之后,都有對應的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該作品的著名中文譯本、改編、評論書籍或稿件。
為什么呢?你可以想象,在外國文學最初來到中國時,除了特別厲害的人,大家都是讀不懂的。所以,我們會看到有一批又一批學者和翻譯家,把它們引入進來。
比如你能看到英國的詩人拜倫和咱們的梁啟超、魯迅是怎么“對話”,還可以看到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和咱們的老舍怎么“交流”。
詩人拜倫和梁啟超、魯迅的“對話”
不過最有趣的一場“邂逅”,還要數湯顯祖和莎士比亞:
一本屬于英王喬治三世收藏的1598年四開本《羅密歐與朱麗葉》,和一部中文善本——明代茅瑛刻套印本的湯顯祖《牡丹亭》并列展出。
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幾乎是同時代的文化巨人,是當時中、西方兩位戲劇大師,他們幾乎同一時期創作出《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牡丹亭》,而且這兩個故事幾乎是相同的主題,即對自由的贊頌以及對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第二:從莎士比亞到福爾摩斯,看人類文明中的典籍進化過程
要讀懂一個展覽,可以從策展人的展線安排入手。
我們會發現,這個展覽是從手稿到圖書,從詩歌、戲劇到小說,最后再由通俗暢銷小說催生影視作品,我們能從中看到文學載體的不斷變化。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從一個人寫文章什么風格、書寫筆記什么習慣,都能多多少少感受到他的性格特點、精神和思想。
比如:
我們會看到浪漫主義大詩人拜倫,他的手稿有大有小,紙張上面有不同顏色的墨水、修改的痕跡、思考創作的過程,讓我們仿佛就能看見這位作家隨身攜帶著手稿夾,隨時抓取靈感、充滿激情的創作的樣子。
再舉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你會看到他的手稿非常整潔,大家最開始以為這是經過修改謄抄的結果,沒想到這就是他的原稿。原來,作為外科醫生的他還帶著“職業病”,事事處理的滴水不漏。
現在我們的書寫基本都用電腦,用紙筆寫的越來越少。筆跡或手稿,都有文學研究的價值,其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性格、思維,當時的心態、情緒、思路、修改的技巧、寫作過程等等。從紙張中可看出當時的工業,技術,文化信息,這些可以欣賞、保留。因此它們都是非常珍貴的文物。
○第三:感恩歷史上文學翻譯者的辛勤勞動
大翻譯家傅雷曾經說:“理想的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那么原文的意義與精神,譯文的流暢與完整,都可以兼籌并顧,不至于再以辭害意,或以意害詞的弊病了。”
文學,是用語言創造藝術,那么文學翻譯就和說明書翻譯、論文翻譯大不相同,不僅要意思準確,還要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讓我們在讀起來時,如同讀原著一般流暢,并且從中受到啟發,獲得感動和美的感受。
我邀請大朋友、小朋友們特別注意,展覽中介紹了諸如林紓、朱湘和朱生豪等幾位著名翻譯家,在英國文學翻譯事業上的巨大貢獻。特別是朱生豪先生,他是中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較早和最多的翻譯家之一,譯文質量和風格卓具特色,為國內外莎士比亞研究者所公認。
翻譯也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希望大家在看展覽的時候,也能深深體會到這一點。
早期朱湘譯柯勒律治的詩
03
朵朵:我明白了,展覽中不僅僅是看英國的珍寶,更是看到它們和中國的聯系!朋朋哥哥,看這個展覽我還需要準備什么嗎?
朋朋:當然啦,你可以找出這些文學作品的選文、改編的電影,先讀一讀、看一看。之前咱們推薦的名著改編電影、音樂劇、動畫片,就是很好的資料哈。
關于這個展覽,我還有3個獨特的看展攻略和大家分享:
○攻略一:了解英國500年來的重大歷史進程
小朋友可能要問啦,又不是講歷史展,為什么要了解這些呢?其實文學和時代背景更是有著很大的相關性,通過對時代的了解,我們可以更加具體的了解作者的創作初衷,文字所表達的時代風貌。
比如莎士比亞生活的16~17世紀的英國,正是一個轉折的時代:地理大發現、貿易和經濟的發展讓英國國力上升。戲劇藝術也在這樣的環境下大放光彩,受到上至達官、下至庶民的喜愛。
她最初發表自己的作品用的卻是一個男性筆名。為什么她不愿意讓大家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誰呢?
或許也和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有關,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里,女性的天空低矮狹小,為了能夠順利出版,她們家著名的三姐妹都用了筆名。但在她的小說里,創作的女性都是那么頑強、那么勇于發聲,也有人把她的作品視為“現代女性小說”的楷模。
○攻略二:讀讀詩、看看戲
在展覽中我們會分別了解詩歌、戲劇和小說三種不同的文學載體。
我鼓勵小朋友們除了中國古詩詞,也能讀讀外國優秀的詩歌;除了平常看大電影,也能去劇院欣賞一場戲劇。
你還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選一段莎士比亞的戲劇,用洪亮的嗓門讀出來,分角色表演出來;或者自己動手寫寫詩,把生活中觸動你的細節,用詩般的語言保存下來,和別人交流。
展覽中也有來自人藝的華美戲服
○攻略三:帶著對比和欣賞的眼光看展覽
展覽在設置上特別突出了中西的對照,我們不妨帶著這種有心的對比和欣賞的眼光來看。比如詩歌、戲劇和小說各自的特點和區別在哪里;這些藝術形式和我國古代文學里的詩歌、戲劇和小說有什么分別;又和我們今天的詩歌、戲劇和小說有何異同?
你也可以比較中西方的書籍裝幀、排版上有哪些不同,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別等等。我們不需要識別出手稿中的每一個單詞,而是需要了解和思考這些作品為人類文明帶來了哪些影響與推動作用。
比如:我們說狄更斯的小說在英國影響力十分巨大,而他對中國的影響體現在哪里呢?
第一,他的作品在清代末年就由林紓翻譯成中文出版,而且成為中國國內的暢銷小說。這是中國讀者最早接觸到的西方文學作品。
第二,著名作家老舍在20世紀20年代旅英期間只是一名中文教師。當他第一次讀了狄更斯的小說后被深深的吸引,由模仿狄更斯的筆法嘗試寫作,最終而成為中國新文學的著名小說家。
在這個展覽中,我們看到的是中西方文學的互相交流與對話,文學的發展和演進就是在不同思想和文化的不斷碰撞與影響下產生的。
朵朵:太棒了!我已經迫不及待要拉爸爸媽媽去看展啦!嘿嘿,??這個展覽,我自己就可以給他們講~
朋朋哥哥&朵朵@耳朵里的博物館(ID:ykjydtyg)
大觀家庭(ID:thedaguan)出品
關注耳朵里的博物館,和百萬家庭深度看展覽。
如何關注:打開微信→搜索框輸入耳朵里的博物館或輸入id:ykjydtyg→關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