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小年大十五〞,在懵懂的記憶中,正月十五是讓人難以忘卻的節日。我的少年時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候家里極其困難,有些年份甚至到了剛過完年就斷了口糧的地步。即便如此,少年時代的元霄節,給我留下的卻是滿滿的美好和幸福的回憶。
? ? ? 家鄉當時沒有元霄節一說,人們稱之正月十五。那時候沒有電,家家點的煤油燈,春節期間,家家戶戶用白紙糊燈籠,上面貼上自己剪的窗花,里面裝一盞小煤油燈,高懸在大門口或吊在上房屋前,烘托出了濃濃的節日氣氛。
? ? ? 那時候沒有見過元霄,這一天,各家各戶要做蕎粉,晚飯大多是蕎面疙瘩,兌著油熗的漿水,那才是真正的媽媽飯的味道!那是浸入到骨子里的美味佳肴!
? ? 最期盼的莫過于點燈盞,家家戶戶都要用蕎面蒸一籠面燈,手巧的媽媽還會根椐家里人的屬相,做成各種不同屬相的面燈。如果那家人在三年孝期,自家不能做,會有親房鄰里主動送來的燈。用細竹子纏上新棉花做成燈芯,在清油(胡麻油)中浸泡后插在面燈中央,面燈里裝滿清油,一家人的面燈放在一起。到了晚上,等孩子們瘋玩一天全都回到家里,大人才會點燃所有的面燈,等油燃燒完,燈芯上會結出〝燈花〞,面燈上燈花越大,預示著來年運勢越好。燈點著了,便點燃了心中的希望,這時候的我們是按耐不住心情的,爬在自己的燈前看個不停,當看到一點點燈花慢慢長大,那激動的心情,那高興的手舞足蹈的樣子,至今依然歷歷在目……
? ? ? ? 這一天,幾乎村村都耍社火,但最熱鬧的是二十里以外的威戎鎮,十里八鄉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沿著山山卯卯、溝溝岔岔的山路匯聚到這里來看高抬、高蹺,那場面真可謂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
? ? ? ? 記憶中的傳統節日,總是充滿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留下幸福綿長的美好回憶。那時候物質上是匱乏的,文化生活雖不豐富,但薪火相承的是千年的傳統美德,這些是滲透到人骨子里的精華和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