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深的感受,是整理帶給我的。
1、
工作上的交接整理讓我想起了一件生活中的往事。
多年前的一天,我在家收拾東西時,發現一頁孩子的作文,一眼看上去就被定住了。捧著它,看了好幾遍,笑了好幾遍。
如下:
我的媽媽今年37歲,表面上只有30歲左右,所以,不認識的人經常說我媽媽很年輕,認識她的人常說她保養的很好,其實就是染了頭發,讓白頭發變成了黑色的。
她的牙齒很白,很整齊。
我媽很厲害,可是她很愛我,也對我很嚴格。有一次,我語文期中考試不怎么會寫,剛是合格。我媽一知道,就讓我每天讀三篇課文,并說了我一頓。
我媽說了我一頓以后,我覺得我該好好學學寫作文了。因為如果現在不會作文,期末考試中的作文不會寫的話就不好了,如果這樣的話,將來考不上大學該怎么辦啊?
這是孩子九歲的時候寫的。
透過文字的記錄,眼前隱約浮現出自己那時候的樣子。想說:
孩子,難為你了。
那個時候,作為家長我不懂孩子心理,不懂教育理念。當時不像現在,有那么多可以讀的書,和那么多可供學習的教育孩子的信息,我對于孩子點滴問題的處理,都太過簡單了。
當家長真的是需要學習的。
有本書里說,家長其實和孩子的年齡是一樣的。孩子一歲,家長也是一歲。
就像我和我孩子總說的那樣,我只有你一個孩子,你的每一個第一次,也都是我的第一次;第一次當1歲孩子的媽媽,第一次當20歲大小伙子的媽媽。
雖然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和你一起成長,但大多數的情況下,我肯定還是用自己的角度來想問題和對待你,勢必會有代溝。
如果你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能告訴我你真實的想法,讓我知道怎么做才是家長對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我們就都會有所成長。
2、
生活上的往事回想,讓我的思緒重新回到了這些年的職場。
很早,我就有個感悟,無論什么工作,永遠都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比如,一件事,一個人,我們這么做了,事情沒辦好,關系沒處好。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人,在同樣的條件下,說出的話,做出的事,比我們當時做的要好,就是書里說的第三選擇。
這個概念在我的腦子里存在了大概二十年了。每當我對自己不滿意的時候,我就想,除了現在能做的,還可以怎么做,怎么換一個說法,換一個做法,能更好些呢?
這么多年過來,自己越來越周到,可能源于此動力吧。
常說要對工作崗位有所敬畏,這個敬畏往往被定義為守法合規。沒錯,但把敬畏僅僅定義到這個線線,太低了。
我的定義,要敬畏你工作的優秀程度,要害怕不要隨便什么人輕而易舉地就把你PK了。
社會上能干的人多了去了,就像那些在星光大道唱歌的陜北農民,只要有機會未必比專業歌手差。
我們此生有幸有機會在現有的崗位上任職,就應該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離退休,還有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