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把毒舌留給親近的人,把優雅留給陌生人,因為我們的心里有陌生人和親人之分。事實上,別人是不分陌生人和親人的,除了自己都是別人。
1、
昨天,在教育群里和一個自稱抑郁的爸爸聊了半天。
他一直說沒能官升一級,非常郁悶,想不開。如果不是孩子,早已了無生趣。
大家于是都跑過來安慰他,問他的近況??蛇@么一問才知道,他其實原本是個人生大贏家啊。
他是公務員,有著穩定的工作;他家境優裕,花園洋房、熱點城市房子好幾套;他夫妻和睦孩子上進……
可是,這些他卻統統看不到,就看到眼前那頂沒有得到的官帽,生生折磨自己。
無論大家從哪個角度勸說,都想不開這個名和利。
直到我提到張德芬的三件事,他說醍醐灌頂,以前從未聽說過。想必這兩天會好好琢磨琢磨。
?2、
張德芬說: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人的煩惱就來自于: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爺的事”。
以前,自己這三件事也是分不清楚的。
我雖然對升官發財毫無興趣,但對改變人倒是興趣濃厚。第一個心心念念想改變的,當然就是身邊人。因為不懂,甚至還打著所謂“愛”、“健康”和“為你好”等等諸多冠冕堂皇的名義。
可是,這個世界上我們能改變別人嗎?顯然是癡人說夢。
于是,家庭生活,狼煙四起。
除了戰爭,還是戰爭,無休無止的戰爭,周而復始的戰爭。
因為,一切都源于控制和抓取。因為,只要有控制,就有反控制,這是人與人相處的真理。因為,愛是手中沙,握得越緊,流逝得越快。
第一次在《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讀到這三件事的時候,也是恍然大悟醍醐灌頂。終于明白原來不是對方錯了,而是自己界限不清,所以諸事不明。
于是,從此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還是那句話,這個世界上,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我們只能改變自己。
3、
記得有一次,閨蜜從外地來看我,最憤憤不平的一件事就是先生的遲歸。
她說:每次出去喝酒,我都擔心他的身體,在家熬好解酒湯,將房間收拾得舒舒服服,期望他能早點回來。他不回來,我都睡不著覺。結果他每次都深更半夜才回來,還批評我為什么要等他,有什么好等的?你說我能不生氣嘛?
多么相似的場景。曾經自己也是,先生不歸,自己不睡,任憤怒將失眠的自己一點一點地吞噬掉。
因為我為你付出了,所以我要你為我而改變。多么荒謬的邏輯。
他歸不歸是他的事兒,你睡不睡是你的事兒。你睡不睡關他歸不歸什么事兒?
我們都要明白——喝酒也好,喝茶也好;打牌也好,遲歸也罷,這統統是他的事情,他的選擇。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也有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責任。為什么我們要越俎代庖,在沒有管好自己的同時,卻去管他人?
所以,昨晚,先生電話回來說,可能遲歸,也可能不歸。笑著答:好。心中毫無芥蒂,更毫無情緒,一覺到天明。
如今,自己要聽的課很多,要記的筆記很多,要做的事很多,哪里還有多余的時間,再去生一些無謂的閑氣呢?
愛不就是這樣——沒有你,我很好;有了你,我們更好。歸根結底,我們需要先照顧好的是自己。
所以,著名情感專家金韻蓉說——先斟滿自己的杯子。因為愛滿自溢。
4、
教育其實也是如此。
昨天晚上,孩子作業完成了,說今天要考英語,所以要復習復習英語錯題。
等一遍錯題拉完,都已經是十一點多了。我問:該休息了吧?
他答:不行噢。我還有文言文沒背呢。
我說:“太晚了,要不就明天早上早點起來背吧?!?/p>
依然不肯。說擔心早上起不來,那就完不成背誦任務了,而完不成第二天語文課如果抽查到,是要被批評的。
好吧,那就背吧。
因為是他自己的決定和選擇,所以心情平和,效率很高,很快背完休息。
如果反過來呢?我們逼著他必須完成作業,必須如何如何,恐怕他就會滿心抵觸情緒,滿心困意重重,學習效果更無從談起。
所以,教育也是智慧。分清三件事,是基礎。
學習歸根結底是孩子的,作為家長,盡好自己督促的職責即可。至于孩子能不能學好,能學進去多少,將來能不能考上好學校,這恐怕多少是孩子和老天能決定是事,而不是家長自己能決定的事情。
所以,我們只能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分清這三件事,人生是不是就會輕松快樂好多了?
感恩這些迷人的碎碎念,仿佛智者的耳語,又仿佛靈臺的那一縷光,總能指引著我們撥開生活的迷霧,轉向更加輕松和幸福的前方。